◎記者李祖翔/專題報導
◎圖/中華慈光愛心會、鄭玫提供
前言
每個成功者的背後都有一雙推動的手,身心障礙者屬弱勢,路途坎坷,需要更多雙手扶持相挺。公益組織看見弱勢的需要,媒體的挖掘,使更很多人了解弱勢,進而關懷相助,讓他們奮發向上。

鄭玫(左)攙扶媽媽陳椿賢接受表揚,感激地說,沒有爸媽,就沒有現在的成就。圖/記者李祖翔
除了身心障礙者的努力,「中華慈光愛心會」看見了傑出身心障礙者的背後,有著一雙雙無怨無悔、從不言放棄的手在苦撐,他們就是身心障礙者的父母,因此每年表揚弱勢尊長,今年邁入第十三屆。
本周公益版與讀者分享得獎尊長的堅毅故事,並向他們致敬。
榮獲慈光愛心會第十三屆「大愛獎」之一的,是已經七十八歲的陳椿賢,也是得獎人中最年長的一位,她的長女鄭玫和她一起得到這項殊榮。說起鄭玫,中部人應該很少不知道的,她是一位罹患小兒麻痺,卻得到碩士學位、擔任殘障團體資深顧問、大學講師,甚至受到校長、學生愛戴的名作家兼心理輔導老師,這次她要用自己的感受,談成長的艱辛與對爸媽的感謝之情。
家貧不怨 幫助弱勢
鄭玫說,自從罹患小兒麻痺後,小時只能用爬的,身體多處僵硬,生活很辛苦,晚上也睡不好,半夜不能自己翻身,笑稱是「垂死的天鵝」。
慶幸的是,已經過世的爸爸總告訴她,雖然窮、雖然有殘疾,但不可以埋怨,只要努力、靠自己,還是可以過得很好,正因為爸爸這種價值觀,讓她們一家都有一身傲骨!對於高高在上、想要施捨或瞧不起他們的人,他們的態度都是「不摧眉折腰而事權貴」。
雖然骨傲卻不心高氣傲,對於比自己弱勢的人,從不吝嗇,甚至以禮相待。例如她曾認識一位住在台東的盲友,互認乾兄妹,乾哥想到中部打天下,二話不說舉家搬來,卻一點計畫都沒有,體貼的鄭玫趕緊挪出家中一部分讓他們安住,爸爸也介紹他太太到幼稚園工作,媽媽則幫忙照顧年幼子女;鄭玫還不厭其煩地製作有聲書讓他學習技藝,客廳更供作營業場所,後來乾哥到台北定居,日子過得還不錯。
母背看病 印象最深
鄭玫很感激媽媽的養育之恩。她說,媽媽出身醫學世家,外公外婆因為爸爸是軍人而反對,被「掃地出門」,結婚三年不曾回娘家。爸爸長年在外,媽媽要照顧六名年幼子女,日子難熬,其中一個當了小天使,兩個是殘障,一個要洗腎,全家住在租來的小倉庫,但爸爸不自卑,還寫上對聯「室雅何須大,花香不必多。」因為家貧,沒事就會到圖書中心看古文,再苦的磨難都有詩書作伴。
她對媽媽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媽媽辛苦地背著她越過植物園去看病,那時才三歲的她,對媽媽說:「媽媽妳好辛苦,我回去一定要跟爸爸說。」堅強的媽媽再也忍不住,在植物園大哭。原來媽媽也是脆弱的,但一直以來,為了子女都能撐下去,一想到孩子這麼體貼,媽媽就感動得無法控制情緒;她知道媽媽很了不起,心裡始終存著感恩。
輔導學生 師生敬重
一路走來雖艱辛,但鄭玫以擁有這樣的父母而驕傲。她記得爸爸最常耳提面命的一句話,就是「不義而富,於我如浮雲。」爸爸從來不投機取巧,雖然要負擔多病子女的醫藥費,但他選擇大量投稿、賺文字錢,當時的台中縣長林鶴年非常賞識他,不只多方提拔,還重視有殘疾的孩子,所以鄭玫說,鄭家的孩子在那裡就像公主、王子,備受禮遇,也自豪是在縣長家中長大的。
遺傳自父親的基因,鄭玫說,爸爸是「賣文維生」,自己則是「煮字療飢」。鄭玫努力向上,小學能替眷村海員撰寫家書,手指痙攣卻取得珠算段位檢定,考上大學後,更擔當殘障社團和體育會的顧問,除了懂得精深的電子學知識外,還順利取得台大國發所經濟組的法學碩士學位,甚至考上高考後,逢甲大學的校長還強力慰留,希望她留校服務,現在她是行政人員兼會計講師。
有剛正不阿、永不放棄子女的爸媽,鄭玫也感恩地讓人生變得加倍精采,雖然她必須用兩支木柺協助行走,S型脊椎側彎讓她不能久坐,雙腳上的鐵架、鐵鞋重達五公斤,行動十分不便,但她卻受到所有師生的敬重。自稱大忙人的鄭玫,常得作學生的心理輔導老師,認識她的人,都和她相處愉快。鄭玫說,擁有如今的成就,主要是父母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