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愛我,就不要參觀我」,日前有團體呼籲外界不要再把八八災民當「觀光景點」。兩年前,作家許榮哲出版描述九二一地震的小說「漂泊的湖」,書中主角是小男孩災民哈勇,為了獲得政府物資以求生存,把自己演得「堅強得讓人鼻酸」,這個故事最近改編成國樂舞台劇「阮的名」。
九二一當時,倒塌的台北東興大樓附近聚集了許多香腸攤,這個場景觸動許榮哲寫「明星災民」的想法:災難是可以被欣賞的。
「這是人性,無可厚非」,以創作者的角度,許榮哲不對「災區明星化」的現象賦予太多道德評價,但他也坦言,災民需要的是同理而非同情。許榮哲認為,明星災區對政府而言是政績的彰顯,「大家都需要生存、活下去」,雖然不否認故事中嘲諷政府的意涵,但他並不苛責造成明星災區的各種可能原因。作為一個天生反骨的創作者,許榮哲只想透過小說來凸顯荒謬。
在舞台劇中,導演曾秀玲設計了一個橋段,哈勇的母親叮嚀哈勇「摺衣服要摺慢一點」,好讓窗外的參觀者觀賞;曾秀玲也讓在劇中飾演政府官員的演員,在台上言不由衷地狂笑十分鐘。她認為,即使是災民也不會一直哭喪著臉,一樣會苦中作樂。
舞台劇故事的背景是九二一地震,曾秀玲坦言,雖然穿插「苦中作樂」元素,整齣舞台劇還是呈現生命中的沉重、艱辛,「而國樂完全可以詮釋屬於這塊土地的柔腸寸斷、揪心」。
「阮的名」是台灣第一齣原創國樂舞台劇,國樂部分由指揮郭哲誠率領高雄市國樂團演出。曾秀玲希望這次「跨界」的嘗試,讓音樂不只是陪襯,而是整齣舞台劇的聲音。
國樂舞台劇「阮的名」二十、二十一日,在高雄市文化中心至德堂演出。售票可洽年代售票系統或高雄豆子劇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