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格拉底說:各種學問,最根本的目的,是要解決「人怎樣活著」的問題。史稱這是一個「蘇格拉底命題」。
人活在世上,可以充任著一定的社會角色。任何的社會角色都有一個「做人立世」的問題。古人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修身做人擺在人生第一位;「太上有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立德做人也成為人生的根本大事。即使是平民百姓,且不說承擔「天下之大任」,也有一個完善個人、修身立德、體現人生價值、完成人生使命的責任。
做人之所以是人生頭等大事,這是因為一個人在社會上的一言一行,體現出來的都是一種做人的總體方式和態度。地位、財產、名聲等方面的際遇,往往受制於外在、偶然的因素,非自己所能把握和支配,故不應該成為人生的主要追求目標。一個人真正能選擇和把握的,唯有對這一切外在際遇的人生態度。從這個意義上說,做人比做事更為重要,倘若你在名利場上春風得意,但做人做得千夫所指,那麼,你的人生在總體上是失敗的。
曾在「胡雪巖紀念館」裡看到他書寫的一副對聯:「為人要存厚,人生要自在。」前者是待人,後者是對己。所謂「自在」,就是盡興,不受外界的干擾和驅使,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內容,有自己的正直和尊嚴。
著名散文家梁衡曾經寫過一篇題為〈人人皆可為國王〉的短文,他認為:「國王的精神享受有三:一是有成就感,二是有自由度,三是有追隨者。只要做到這三點,不管你是白金漢宮裡的英國女王,還是拉著小提琴的街頭藝術家,在精神上都能得到同樣的滿足。」是啊,你雖沒有王業之成,大小總有事業之成;你雖沒有權勢的自由,但有身心的自由;你雖沒有臣民的追隨,但一定有朋友,有人緣,「識君」何須仰視?
歲月難免不順心,人生總有煩心事。例如幾位朋友夏夜準備去野餐,但傍晚下了一場大雨,令人掃興。義大利心理學家史米利提倡的思維方式是:「儘管野餐因為傍晚的一場大雨泡湯了,但是晚上我們可以去看電影啊!」這樣就讓人從沮喪中解脫出來,甚至讓人快樂起來。
其實,生活中總是會呈現給人們無數個可以套用「儘管……但是……」句式的境況。倘若人們在遇到心緒煩亂時,只將眼光盯在「儘管」那個階段,心情就會一直處於灰暗之中;倘若人們及時調整心態,將目光移向「但是」,積極尋覓、挖掘甚至創造某種潛伏的補償,那麼,何愁心情不開朗?樂不忘形,悲不失態,臉上始終掛著微笑,寫著「自信」兩字。
人生之旅遭遇不幸,實屬常事,只是各人遭遇不幸的頻率、大小不同而已。遭遇不幸後能否坦然面對並能承受不幸,使之轉化為一種動力,則凸顯著一個人的「活法」之優劣。古希臘哲人彼亞斯說過:「一個不能承受不幸的人才是真正的不幸。」人的生命是脆弱的,但人是有意志的,有精神的。只要人的精神不倒,軀體上的痛苦、商場上的失敗、仕途上的失意、親人的生死離別都不能把人擊倒。為不幸所累的人,何能成為時代的幸運者?
朋友,你想成為時代的幸運者,請認真解讀「蘇格拉底命題」,並以自己的人生作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