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義縣某餐廳業者私宰台灣熊,並販售熊掌,社會譁然,更重創台灣國際形象。
事實上,野生動物的市場供需早就形成,民眾若熟門熟路,到了大阿里山區的山產店,就可嘗遍野生珍饈,這不是什麼秘密,只有農委會不知情。
台灣高山過度開發,許多山區找不到野生動物,即使發現也會遭盜獵,民眾貪圖口腹之欲,商家覬覦暴利,在各取所需下,野生動物買賣的市場從來不曾斷絕,這從台南某家毒蛇園區涉嫌販賣老虎可見一斑。
民眾想吃山產,但產量無法填滿老饕的胃,加上稀有的保育類動物,禁止獵捕及宰殺,有些商人便透過走私的管道。
筆者二十多年前,曾聽一名販售商說,他到阿里山推銷溪蝦、野兔、山豬肉、溪哥等,想要特殊食材,還可預先訂貨,來源都是冷凍進口。
換句話說,所謂在地的野生動物食材,除了違法私宰外,大都是從東南亞國家偷渡進口,而且全未經檢疫,難怪有民眾因此感染,花錢當冤大頭不說,還可能禍從口入,俗話說「愛吃死好」,真是一語中的。
林務局面對輿論壓力,聲稱會立刻啟動查處,要求各縣市政府加強保育執法,不過,這恐怕是宣示效果大於實質,因為消息一旦走漏,商家早已避風頭,成效恐怕有限,為防止類似情事,應阻斷走私管道,切斷貨源,並嚴懲違法商家,才有警惕作用。
而根本之計應該從教育下手,導正民眾「見形三分補」的觀念,沒人吃就不會有人提供,才能落實保育。
吳一忠(嘉縣水上/榮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