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年前,當台塑決定興建六輕時,前台塑集團董事長王永慶曾發出豪語「六輕將帶來台灣石化工業的革命」。與近來六輕屢屢發生大火的重大工安問題相較之下,這句話顯得格外諷刺。
本月七日、二十五日,一個月內六輕就發生兩次大火,工廠所在地雲林麥寮居民的怒火不下於衝天烈焰。但翻開六輕運轉紀錄,從民國九十三年以來,當地消防單位有案可查的工安意外就多達十五項,不是大火就是爆炸,和有毒氣體光氣外洩。面對不斷的環境汙染,農民作物損失、漁民養殖減產,所有居民吸入的空氣品質不佳,還要擔驚受怕連番大火與爆炸的心理威脅。
和台塑相較,當地居民是不折不扣的「小蝦米」,除了圍廠抗議,又能如何。雲林縣長蘇治芬痛批中央政府不負責,但六輕設廠在麥寮,地方政府也有監督責任。例如,六輕自我消防能力不足,空有好幾輛單價三千多萬元的高價消防設備,但因人員缺乏操作經驗,以致幾次火災中,都無法充分發揮救災效果。如何加強六輕自我消防能力,各級政府相關單位都有責任,卻都未善盡責任。
石化產業是台灣重要產業,不論藍綠執政,都相當重視,近年先後核准六輕擴廠、籌建八輕。但是,以六輕運轉以來的工安表現,這兩個計畫都阻力重重。雖然經濟部和工業局都說,六輕五期擴建不涉及廠區以外,只是廠區內增建。即使如此,台塑和政府能保證擴建後的工安嗎?
台塑石化王國的美譽與成功,很大一部分原因來自成本控管,在近年不景氣下,更力行人力精簡,但各種節流措施不能以安全為代價。以六輕為例,現場巡邏人員只有三名,不到中油的一半。這或許也說明了,為什麼六輕運轉初期工安事故極少,近年卻急速增加。
學者更提醒,六輕五期不是生產原有石化產品,而是高毒性、高腐蝕性的滷素,「一滴就足以要人命」。就算政府核准擴廠,但也會增加六輕和當地居民之間的緊張關係。
稍早預定落腳彰化的國光石化(八輕)也遭居民反對,在環保人士策畫下,由全民認股買回廠區預定地的行動,也獲得各地民眾支持,購地案已經送進內政部。雖然國內對這項首見的民眾自發性環保案例,沒有審核先例,但面對這一股來自全民的環保力量,政府不能忽視。如今加上六輕的不良紀錄,八輕建廠前途必然坎坷。
當年六輕覓地,第一優先是在宜蘭。遭前宜蘭縣長陳定南大力反對,他甚至穿著「罐頭衣」,親自走遍縣內各鄉鎮,有計畫、有組織的號召年輕人反對六輕。如今宜蘭鄉親看著麥寮景況,無不慶幸當年的決定;反觀宜蘭發展觀光產業的成功,更對照出拒絕石化設廠的明智。
台灣還要不要石化產業?這是國家重大經濟決策,不是一場火災能決定。我們也相信,經濟和環保並非零合遊戲,只是六輕的工安紀錄實在太差,而預定增加的石化廠規模又愈來愈大,人民自然會產生恐懼與反對。六輕的工安問題已不是個案,中央和地方政府都要拿出有效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