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本上的珍珠】戀戀藏書票———兼談西川滿 的「美書」

文‧圖/張良澤 國立台灣文學館提供 |2010.07.28
2148觀看次
字級

從《潘元石木版藏書票集》談起

一九九八年二月二十五日,東京吾八書店破例為台灣從事藏書票創作者出版了一本《潘元石木版藏書票集》,限定二十八部。因為這是第一位台灣人出版的藏書票集,所以我毫不遲疑的以日幣二萬一千六百三十圓購得該書第七號。

折合台幣約七千元的高價小書,打開一看,原來只浮貼了十一張藏書票。而且潘元石的作品只有一張〈神虎鎮宅〉,其餘皆為日本畫家———佐藤隆司、小川禮二、佐佐木康之、日浦健次、原滋、佐伯守衛、吉田一夫、太田正孝、佐佐木雅子、今村喬各一張。

原先只想買潘元石兄的作品,意外地看到當代日本藏書票版畫家的作品。而這些日人作家可能是潘元石的好友,曾來台旅遊,所以版畫內容多以台灣風土為主。

可是,書名及版權頁上,作者只掛「潘元石」之名,而非「共著」,顯得甚不合理。潘元石兄不可能把別人的作品拿來出版而只掛自己的大名,而且這也觸犯了出版法。我百思不解。但看書前只有一篇〈藏書票與我〉的中、日文序,書末只有一則潘元石〈略歷〉。其他只有首頁〈目次〉如下:



書中都沒交代這十一張藏書票由來,或這些日本友人的略歷。

自從購得這本珍貴的藏書票集後,便置於案頭,閒暇時就打開來玩賞。有一天,無意中看到第二張〈垢石愛書〉的左下角有個小小的圓形刻印←,才恍然大悟。原來這是潘元石製作送給十位日本友人的藏書票吧。不知道是我的「常識」不足,還是書中「交代」不夠,讓我誤會了好幾年。不過,由此也可証實潘元石畫風的多樣性及「謙遜不語」的人格。

潘元石與我

我早就知道潘元石兄是我南師的學長,但因我進南師時(一九五五年),他正好畢業,所以無緣認識。直到我在日本共立女子大學任教時,海外黑名單解除後(一九九二年),我幾乎每年都帶日本學生來台旅遊。當中有幾次率團訪問奇美博物館,而時任館長的潘元石兄慇懃接待我們,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一九九七年五月,與一位女士同訪潘兄於台南。我鼓起勇氣,拿出紙筆,請潘兄題字留念。他推辭至久,終不耐我的懇求,便隨手畫了一隻白鷺鷥給我。這是我第一次得到他的真跡。

二悾悾五年,我辭去日本教職,專心返真理大學麻豆校區台灣文學資料館工作,潘兄偶爾會來看我。二悾悾七年,他帶曾怡小姐來訪,兩人合著了《和阿公去旅行》一書;二悾悾八年,曾怡又出版了《老醫生的故事》。贈送我的這兩本書都浮貼了潘兄和李長發先生製作的藏書票,我視如珍寶。

二悾悾七年春,正當我編輯的《吳新榮日記全集》即將付梓之際,潘兄聞訊,主動手製「吳新榮藏書票」二百張贈送吳家,出版單位用此藏書票圖案設計了全集的封面,增添此集不少光彩。

同年底,潘兄推薦我當選台南大學(前身為台南師範學校)第二十屆的「傑出校友」。我為感念母校培育之恩,編了一本《「南師」師友的來信》,並請潘兄繪製了「南師校徽」一圖,裝飾於扉頁。此圖必成歷史文獻。

二悾悾九年十月,潘兄為慶祝國立台灣文學館成立四周年紀念,特製「國立台灣文學館成立紀念藏書票」贈送該館。此事我完全不知,可是潘兄特將該藏書票裝框贈我,讓我受寵若驚。

由上可知我與潘兄並不常見面,也從未為他做過什麼事;可是他對我這個小老弟總是寵愛有加,甚至當我為知音者。

說來慚愧,我對潘兄的身世背景毫無認識,只是從〈藏書票與我〉一文約略知道他從小居住於台南米街,他說:「由於從小看紙店師傅在從事雕版和印刷的工作,耳濡目染,對木板水印發生興趣,深受影響而開始嘗試製作,迄今四十年來,木板水印仍為我藝術創作中的主要媒材。」

至於他什麼時候組織了「藏書票愛好會」?有哪些成員?做些什麼活動?我一概不知。

我只看過一本由「台灣年畫愛好會」創刊於一九九六年的名叫《米街》的雜誌(不定期出刊)。此年畫愛好會是由黃天橫、潘元石、楊永智等人發起,成立於一九九四年,而這些台灣吉祥年畫都是用木板雕刻、水印套色、手印而成的,這是台灣傳統的版畫藝術。潘兄兒時在米街所看的版畫,除了這些年畫、門神之外,就是金銀紙上打印的圖案吧。

這樣的版畫應用在西洋傳來的「藏書票」上,豈非天作之合?所以「台灣年畫愛好會」的宗旨標榜道:「對於年畫、其他版畫、藏書票酘酘愛好、收藏、製作、推廣者,以從事資訊交流、蒐集研究、教育推廣、創作之組織」(《米街》第四期)。我不知「藏書票愛好會」與「台灣年畫愛好會」何者較早?但推測潘兄一頭栽進藏書票的創作,可能是在一九九悾年左右。(上)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