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遮計價問題大轉彎,消基會批評行政院圖利財團,百姓利益不敵財團。
持平來說,消費者心裡都有數,無論雨遮計不計價,房屋總價並不會因此改變,就算可增列雨遮坪數的老舊住宅也是一樣,房屋價格是視市場供需而定,如果老舊房屋加計雨遮後變得太貴,消費者買不起,就會縮手。
也就是說,雨遮之所以造成民怨,是因為房價不斷飆高,百姓已不堪負荷,沒想到政府竟然還來個政策大逆轉,同意讓雨遮計價,讓消費者覺得未來房價又要抬高,才會不滿。
政府應該知道,就算雨遮不計價,房屋總價頂多微幅下滑一點,甚至不變,對建商實質利潤影響不大,但卻能讓百姓對政府有苦民所苦的感覺,如今卻因計算方法,導致不必要的民怨升高,實在不聰明。
其實,真正要抵制雨遮計價最好的方法,就是買方集體縮手,讓房屋價格下滑,當總房價下滑,攤到雨遮的價格也就跟著下滑。
有鑑於少子化、所得停滯且M型化、人口外移、高齡化,長期來說未來台灣人口會持續下滑,而且買得起房子的民眾只會減少,房屋應該是供過於求,價格終究會下滑,目前的高房價是因政府開放國外游資,卻找不到好的投資標的,加上特定炒家炒作,所以房地產遲早泡沫化,既然民眾認為房價過高,而且連雨遮都得掏錢買,不如縮手。
民眾之所以怨連雨遮都要計價,恐怕是有許多人發現房價高到連雨遮都買不起,這才是民怨的核心,若不從根本解決高房價(壓低房價或創造高收入的中產階級),任何有關房價的訊息,只會激怒買不起房子的民眾。
王群仁(台北市/文字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