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學者貝林傑做了一份跨國研究,顯示台灣去年的外配比率是百分之十五,遠高於日本的百分之六、韓國的百分之五。
外配比率達百分之十五,牽涉外配融入社會及「新台灣之子」就學等問題,但更值得注意的是,台灣本地女性反而選擇不婚。
台灣女性受高等教育、走入職場人數增加,收入穩定,加上過於投入工作、社交生活受限,因此「無緣」結婚,而選擇不婚。男娶外配、女不婚,是外配比率高的原因之一,這也與少子化有關聯。
內政部為了鼓勵生育徵求標語,遭各方吐槽,認為「誰會被標語打動而結婚生子」?此外,如今結婚平均年齡是三十二歲,「晚婚」與「無緣」結婚,有一定的關係。
過去有很多媒妁之言的婚姻,所以大多數的男女,無論條件好壞或主觀意願如何,都有嫁娶;如今因為是自由戀愛,反而因條件、意願而受限,加上工作、社交生活的問題,不易嫁娶。
德國也受少子化困擾,他們分析原因,婦女並非不想生育,常是因工作耽擱,或結婚年齡延後等,拖過了生育年齡,這與台灣的現象差不多。
政府若要鼓勵生育,前提應該是鼓勵結婚、鼓勵「不晚婚」,否則那來的生育條件?何況高齡產婦又有生育的限制。
上周台北市政府補助企業辦聯誼,舉辦首場示範聯誼,找資訊科技業的黃金單身漢及市府的女公務員,六十名男女在台北霞海城隍廟月老前雙手合十、拜求姻緣,最後有三對「速配」成功。
內政部鼓勵生育,除獎勵外,不如仿效地方政府,補助企業舉辦未婚聯誼,並鼓勵企業讓婦女生育後仍有回到工作的管道,解決了晚婚與無緣結婚問題後,生育問題也多少可以舒緩。
周倉海(高雄市/公務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