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物質文化」研究頗為熱門,而「物質」看似貼近人群,有時卻可能距離人性最遙遠。
從社會學與人類學角度,重新檢視「物」在時空洪流中的位置,是當代物質文化的反省。最初該理論之萌芽,乃源於殖民主義國家把中南美洲的產物,作為「消失文明」保留在博物館,看似「保護」,卻意外透顯人性的黑暗。
此一理論背景,侵略性未免太強烈。相較而言,漢民族對於「物」的態度便不即不離,甚至在歐美反省「物質化」前,儒家便提出「玩物喪志」的呼聲。玩物,未必等同喪志,我們依舊有「民胞物與」的精神,點出人與自然的親密關係,和諧的天地大美。
杜甫〈曲江〉詩云:「細推物理須行樂,何用浮名絆此身?」現實名利能換取的「物」,直若過眼雲煙,回頭閒賞小園中的花草,反而能看出可愛、可喜之處。故「細推物理」更偏向某種宇宙人生的體悟,並非把「物」的生成及現象作為操作理論的工具。
於傳統文化中,釋、道二家看待物的態度,同樣充滿智慧。無論「物物而不物於物」,抑或「緣起性空」、「真空妙有」,眼光皆不局限於具體存在的現象界,往往更注重事物的「真」。如果說西方「物理學」是把物放在科學的視域下觀察,東方無疑是把物放在哲學脈絡進行思考,少了一點功利性,多了一些透徹感。
許久前有句廣告詞是這麼說的:「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說明商家也注意到「物」與「人」密不可分。物的理論就是人的理論,兩者難以割捨斷裂。若要細問箇中的真理,則「恍兮惚兮,其中有物」,一時也說不明白。但若能隨時注意生活周遭,相信你也能獲得不少「物外之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