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門有一著名公案,二祖慧可禪師拜謁達摩祖師,要求開示,達摩問他:「你要求何道?」慧可禪師答:「弟子心不安,求祖師為我安心。」達摩祖師喝道:「把心拿來,我為你安心。」慧可一聽愕然,說道:「弟子找不到心。」達摩祖師微笑說道:「我已為你把心安好了。」慧可禪師聽此豁然大悟。
無私奉獻 快樂心安之道
「心不安」是每個人普遍存在的問題,面對生活、生命及生活上的種種困境煩惱,加上外在環境的變化,因外境的牽動,他人的一句話、一個行為,內心亦隨之起伏,甚而產生種種憂悲苦惱。在這些紛擾之下,人們試圖透過外在的物質、金錢、權力地位的追求,希能填補生命所產生的不安定感,然而總是徒勞無功。
其實人人內心本具清淨本性,只因終日隨著外境而產生苦惱,在種種人、事、物上分別計較,進而衍生諸多紛爭與不和諧,因而難覓安心及快樂之道。
家師星雲大師曾說:「一般人是從貪欲心中去追求快樂,從個人自私中去佔有快樂,從物質享受中去尋找快樂。而想要獲得內心真正的祥和,一定要掃除自私自利的觀念,淨化自己的身心,變化自己的氣質,莊嚴自己的思想,從奉獻中獲得快樂。」
誠如家師所開示,奉獻是快樂及心安之道,我長年在宜蘭佛光大學工作,每當站在海拔四百二十五公尺高的林美山上,看到屹立在此的佛光大學,心中總有無限的感動,因為我看到無數莊嚴的生命之花在此綻放。
獨樹一格 百萬善緣成就
佛光大學,在台灣眾多大專院校獨樹一格,因為它承載著百萬位大眾對它的成就,如果你有機會來到佛光大學,一進校門,就會看到高聳的「佛光山百萬人興學功德碑牆」,這堵載滿興學者姓名的碑牆,每一個名字背後都有一段無私捐助的生命故事,有的人發心為校園植栽種樹;有的人日日風雨無阻,在大街小巷穿梭做資源回收;有的人護持行腳托缽,跟隨法師全台走透透,募集建校基金;有的人自己每月出資百元,甚至廣向親朋好友邀集一同蓋大學。
它看似一種付出,然而收穫最大的實際上是自己,因為每位興學委員所思及的不是我能獲得多少,而是對辦一所好大學的期待,因此每一次的捐獻護持,即是一次善念的提起,就是慈悲喜捨、六度四攝的再次長養與啟發,也正是一份清淨本心的再現。
十年的佛大還很年輕,建築團隊一本大師的初衷,以保留自然景觀,塑造和諧的山林景致,建設一所精緻的森林大學為目標。
緊密互動 師生弦歌相和
如今,五十七公頃的校區綠樹成蔭、鳥語花香,獲得許多人公認為全台最美的大學校園,慕名而來的遊客不計其數,因環境而發願來此讀書者也為數不少。
學校現有四個學院、二十個系所,教授與學生間互動緊密,我常在校園中見聞感受教授們的教育熱忱,有的教授在課餘自發為學生組成每周讀書會;有的教授不計假日帶著學生策劃執行各項活動、研討會、成果展;有的教授二六時中關心引導學生的處世禮儀。
對於老師們的付出,學生們也不忘以努力向上、寒冬送宵夜予以回饋,此般至誠溫馨的師生情誼,在校園內時有所聞。每當開學時,三千名學生從各地回來,讀書、打球、運動、笑聲、活動聲,與山野的蟲鳴鳥叫聲,交織迴盪在林美山頭,勾畫出一幅洋溢著青春活力的生命之畫。
當然,並非每位求學者都是順遂的,像學校有一患腦瘤的學生,幾度進出重症病房手術,多次與死神交手,他仍堅持重返學校上課,這樣一位面對生命、挑戰生命的鬥士,在其看似孱弱的生命中,卻有著無比堅韌的生命強度。
以人為本 牽起莊嚴連線
這一切,都展現出佛光大學以人為中心,以文化為底蘊的辦學理念,重視培養人文素養的精神,要讓學生對「人」及「生命」有發自內心的尊重與關懷,進而熱愛生命、積極進取、慈悲憐憫、品味生活。
我佇足在佛光大學,再度望向美麗的蘭陽平原,思及家師無私的願心、百萬位興學委員的護持發心、教授們的智慧用心、受教學生的學習真心,每一份善意在大學裡,牽起一條莊嚴連線,百萬條線,綿密環護。因為這樣無私、無所求,真誠的付出給予中,激發出生命本有的清淨祥和之心,交融成此方無價的蓮花淨土,生命無諍的安定感油然而生。
身在其中的我,也期許自己猶如一園丁,守分盡責地與大眾共同護持這畝教育淨土,蘊生無價的人間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