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百善孝為先」不僅是中國人幾千年來傳承不息的思想,也是絕大多數中國人的生活實踐德目,儘管在這工商業極度發展的電子資訊化時代,早先的社會制度、大家庭早已瓦解,地球變成一個村落。在人口不斷高齡化的此際,學校、民間更應配重倡孝道,讓孝順的美德,在每一個家庭,每一個社會風行起來;而宗教對孝道的推動正可以扮演最好的角色。
佛教、基督教與儒家一樣都提倡孝道,很多人以佛教的僧侶捨父母而出家,也很多人以基督徒不執香祭拜祖先,其實佛教與基督教都很重視孝道。有關孝道的議題,在佛教的三藏十二部經和基督教的聖經中都有不少的記載。
二、佛典中有關孝道的記載
佛教是非常重視孝道的宗教,經典中有不少談孝道的內容。佛經中,如《孝子經》謂:「親之生子,懷胎十月,身為重病,臨生之日,母危父怖,其情難言。」《梵網經》卷下謂:「孝順乃至道之法,故以孝為戒。」《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報恩品》謂:「父有慈恩,母有悲恩,若人恭敬供養一百淨行大婆羅門、一百五通諸大神仙、一百善友,一心供養,滿百千劫,不如一念住孝順心,故應勤加修習孝養父母,與供佛之福等無差別。」《五分律》卷二十謂:「若人百年之中,右肩擔父,左肩擔母,於上大小便利,並以極世珍奇衣食供養,猶不能報須臾之恩,故當盡心盡壽供養父母,若不供養,必得重罪。」
另如《佛昇忉利天為母說法經》、《六方禮經》、《父母恩重難報經》、《提謂波利經》、《盂蘭盆經》、《毘尼母經》、《大方便佛報恩經》、《雜寶藏經鸚鵡供養盲父母緣》、《睒子經》等,都是談論孝道的經典。《地藏經》更被稱為佛教的孝經。在本文中選擇一些和大家分享。
(一)《大乘本生心地觀經》
在《大乘本生心地觀經》的〈報恩品〉中記載:
「假使有人為福德故,恭敬供養一百淨行大婆羅門,一百五通諸大神仙,一百善友,安置七寶上妙堂內,以百千種上妙珍膳,垂諸瓔珞眾寶衣服,栴檀、沈香立諸房舍,百寶莊嚴床臥敷具,療治眾病百種湯藥,一心供養滿百千劫,不如一念住孝順心,以微少物色養悲母,隨所供侍,比前功德百千萬分不可校量。
「若善男子、善女人,依悲母教,承順無違,諸天護念,福樂無盡。如是男女,即名尊貴天人種類,或是菩薩為度眾生,現為男女饒益父母。若善男子、善女人,為報母恩,經於一劫,每日三時割自身肉以養父母,而未能報一日之恩。所以者何?一切男女處于胎中,口吮乳根飲噉母血,及出胎已幼稚之前,所飲母乳百八十斛。母得上味,先與其子;珍妙衣服亦復如是,愚癡、鄙陋情愛無二。
「善男子!於諸世間何者最富?何者最貧?悲母在堂名之為富,悲母不在名之為貧;悲母在時名為日中,悲母死時名為日沒;悲母在時名為月明,悲母亡時名為闇夜。是故汝等勤加修習孝養父母,若人供佛福等無異,應當如是報父母恩。」
這段經文揭示六個重點:
一是人人都應孝養父母,因為父母於子女有生養、育養、護養、教養、成養之恩,此恩廣於天,高於須彌,重於大地,人子應反哺報恩。
二是孝養父母和孝養佛所獲福報等同不異,高過於其他一切供養。
三是孝養父母是為報父母恩,是自發的、感恩的,不是因為他人給與的誡命。
四是不唯報一世父母之恩,更要報生生世世父母之恩;一切眾生在多生多劫中互為父母,昔世有大恩故,所以要報一切眾生恩,所以要作饒益一切有情的事業。
五是若不能饒益昔世父母者則是為孝不卒。
六是若背恩不順,致父母生怨、生瞋、起言詛咒,則必墮地獄等三惡道,或招各種疾疫,佛、菩薩亦不能護救之;若承事、孝順、奉養、饒益父母,則諸天護衛,福樂無盡,命終生天上。
(二)《父母恩重難報經》
在《父母恩難報經》中記載,佛陀告訴諸比丘們說,父母對子女的養育之恩,難以回報於萬一,作子女的即使肩擔父母千年,父母雖屎尿於背上兒不怨尤,也不足以報父母恩。為人子者應引導父母皈信三寶,持戒、聞法、奉行正教、布施結緣,增福增慧。經證如下:
……世尊告諸比丘:「父母於子有大增益,乳餔長養,隨時將育,四大得成。右肩負父,左肩負母,經歷千年,正使便利背上,然無有怨心於父母,此子猶不足報父母恩。若父母無信,教令信獲安隱處;無戒與戒,教授獲安隱處;不聞使聞,教授獲安隱處;慳貪教令好施,勸樂教授獲安隱處;無智慧教令黠慧,勸樂教授獲安隱處。如是信如來……。」
這段經文揭示兩個重點:
一是父母生養之恩,恩重難報,雖難報,應盡孝以報,而無怨心。
二是為人子女者不惟要奉養父母的身,要增長父母的命,更要增長父母的信仰、福德和慧命,使今生後世都得到安樂。
(三)《盂蘭盆經》
在《盂蘭盆經》中記載:目犍連初證六通,為報父母養育之恩,以道眼觀世間,發現亡母在餓鬼道中受苦,不得飲食,皮骨相連,遂以缽盛飯親自供養,其母因業力故,飯未入口即化為火炭,不得食。佛告訴目犍連,其母罪根深結,非一人之力所能濟拔,必須仰仗眾僧修行之功才能救度之。佛因此為目犍連說盂蘭盆救倒懸之法,要他在七月十五僧自恣時,啟建盂蘭盆法會,設百味供僧;佛並吩咐大眾僧於應供後,為目犍連的母親咒願拔苦。目犍連之母果然仗此功德出離餓鬼苦,上升天生。
目犍連因此請佛同意流布此盂蘭盆救倒懸之法,期大家可以仗此功德,救度自己現世和七世的父母及六親眷屬出離苦海。
本經揭示五個重點:
一是神通抵不過業力,自己作業自己受報。
二是孝養要能救度父母悲苦。救度父母己力不足時,可尋求大眾修行的功德力來濟助。
三是當為七世父母及現在父母處厄難中者作功德,供養十方大德眾僧,乞願仗此功德獲大德僧回向所修,濟度出離倒懸之苦。
四是修孝順者,應常憶念,供養今生乃至七世父母,年年七月十五日,為作盂蘭盆施佛及僧,以報父母長養慈愛之恩。
五是對父母不唯應盡孝養之責,更要作慈悲濟度,饒益生生世世父母健康長壽,無憂無苦,生於善道,福樂無窮。
(四)《地藏經》
《地藏經》一向被稱為「佛教的孝經」,在中國影響很大,經文中記載地藏菩薩過去生曾為婆羅門女和光目女時,為過往生母修齋資福,度苦得樂,為度亡母,立「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的本生故事最感人,最被傳頌。
在《地藏經‧忉利天宮神通品》中記載,地藏菩薩過去生中為婆羅門女時,為罪母在覺華定自在王如來處修齋資福,度生母及地獄罪苦眾生同出地獄,上生天界的事。經證如下:
……像法之中有一婆羅門女,宿福深厚,眾所欽敬,行住坐臥諸天衛護。其母信邪常輕三寶。是時聖女廣說方便,勸誘其母令生正見,而此女母未全生信,不久命終,魂神墮在無間地獄。……時婆羅門女垂泣良久,瞻戀如來。忽聞空中聲曰:「泣者聖女!勿至悲哀。我今示汝母之去處。」
……婆羅門女聞此聲已,舉身自撲,支節皆損,左右扶侍,良久方穌,而白空曰:「願佛慈愍!速說我母生界。我今身心將死不久。」
時覺華定自在王如來告聖女曰:「汝供養畢,但早返舍,端坐思惟吾之名號,即當知母所生去處。」
……無毒合掌啟菩薩曰:「願聖者卻返本處,無至憂憶悲戀。悅帝利罪女生天以來經今三日,云承孝順之子為母設供修福,布施覺華定自在王如來塔寺,非唯菩薩之母得脫地獄,應是無間罪人此日悉得受樂俱同生訖。」
這段經文揭示四個行孝的重點:
一是對無慧、邪見、惡作的父母,不可輕蔑之、捨棄之,應更積極哀之、憫之,設種種方便引度之。
二是父母在生時度之不了,死後也要繼續度之,決不可放棄。
三是為父母修齋資福,不惟可度墮於地獄中方死未久的罪苦的父母,也可以度地獄中其他一切眾生(是我們多生的父母親眷)。
四是菩薩行大孝,父母雖死,而孝行應繼續不斷,直到父母得度為止。(上)
──節錄自《普門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