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友經驗談】進食補充營養 儲存抗癌本錢

張雅雯 |2010.07.24
1235觀看次
字級

擔任營養師長達四十年的前桃園榮民醫院營養室主任譚義賽,去年五月做乳房例行篩檢時,發現罹患乳癌且癌細胞已轉移至肺部,因此陸續接受外科手術、化學治療、放射線治療及標靶藥物治療,除了血球數、血小板直線下降,讓她有疲倦、骨頭酸痛、貧血、口腔發炎、抵抗力變弱等後遺症;也因為細胞激素抑制食欲的影響,讓她一度失去了味覺,完全吃不出食物應有的香甜口感。

許多癌友在化療後,都會有味覺被破壞、食欲不振的問題,因此更不想吃東西,不過譚義賽深知「營養補充」對抗癌的重要性,因為化療不只殺死癌細胞,同時也會殺死好的細胞,為了逼自己一定要進食,飲食上她做了三種調整:

第一就是「搭配水果」。譚義賽指出,喪失味覺的確會讓人更食不下嚥,她由於自身愛吃水果,加上水果比較滑潤爽口且好吞食,因此把水果與食物搭著吃,比如吃一口木瓜,配一口飯菜。

第二選用「軟質的粥、麵食」。譚義賽會選用新鮮魚、肉煮成粥、麵,搭配質軟容易消化的菜來吃,這些食物帶有流質而容易入口,雖然有些癌友乾脆將食物打成汁,不過她個人不習慣這麼做,強調即使吃不出美味,還是要鼓勵自己,「吃一口、算一口」。

第三是「少量多餐」。譚義賽指出,即使利用水果來幫助進食,但吃進去的分量仍不如以往,她建議癌友,不需要太有心理壓力,每次可減為一半或三分之二的分量來吃,採取少量多餐的方式,三餐間再補充二次腫瘤適用的營養品,以獲得足夠的營養素。

透過這些方式輔助進食,結果譚義賽的體重不但沒有減少,還增加了三公斤,她笑稱有好體力也增加了自己抗癌的本錢,現在雖然退休了,仍常回醫院擔任義工,希望能鼓勵並且幫助更多的病人。

在化療結束兩個月後,譚義賽的味覺也逐漸恢復,除了不吃生食,菜單沒有特別禁忌的食物,但絕對採取「低油、低鹽、低糖、均衡營養」的原則,食材選擇則多魚少肉、多樣蔬菜及水果。

多年替病患衛教均衡營養的重要性,譚義賽這回親身驗證,也用好氣色讓身邊的人看到抗癌的成果,她呼籲癌友,不要只顧及治療,想要傷口復原、組織修復,營養同樣扮演重要的角色。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