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約於陽曆七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太陽到達黃經120度開始。

大暑,顧名思義是炎熱到極點,為一年中最炎熱時節。《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六月中,大暑,熱也,就熱之中分為大小,月初為小,月中為大,今則熱氣猶大也。」
從上述記錄可以看出,大暑進入伏天,炎熱至極。農諺云:「冷在三九,熱在三伏」、「小暑不算熱,大暑正伏天。」當時氣溫是全年的最高期,日照時間長,雨水也很充沛,各種農作物生長最快,《管子》「大暑至,萬物榮華」,說的就是這個意思。農諺「三伏不熱,五穀不結」,從側面反映了大暑期間,要想使農作物獲得豐收,就必須有充足的熱量才行。
在大暑期間,由於日照強,雨水多,時常出現雷鳴,大部分地區的旱、澇、風災也最為頻繁,搶收搶種,抗旱排澇,預防颱風和田間管理等任務都很重要。因此,當民間發現雨下個不停,為了躲避洪災的到來,農村婦女往往剪一個手持掃帚的紙人,佯做掃天狀,此人就是民俗中常說的掃天婆、掃晴婆,人們認為把它掛在房簷下,大雨就會停止。
「稻在田裡熱了笑,人在屋裡熱了跳。」大暑期間的高溫對農作物生長十分有利,但對人們的工作、生產、學習、生活卻有著明顯的不良影響。一般來說,在高於35℃的炎熱日子裡,中暑的人明顯較多;特別是在副熱帶高壓下的長江中下游地區,驕陽似火,風小濕度大,更叫人感到悶熱難耐。由於天氣炎熱,消暑是這一時期的大事。古時候,人們一般要準備涼席、扇子,當然涼品消暑食品也少不了。
在農業生產上,大暑是很重要的一個節氣。在華中地區,「禾到大暑日夜黃」,春播的水稻和春玉米先後成熟,這是一年中最重要、最艱苦的收穫季節。俗話「早稻搶日,晚稻搶時」、「大暑不割禾,一天少一籮」,適時收割早稻,不僅可減少後期風雨造成的危害,確保豐產豐收,還可使晚稻適時栽插,爭取足夠的生長期。並根據天氣的變化,靈活安排,晴天多割,陰天多栽,在七月底以前栽完晚稻,但是最遲不能遲過立秋。
「大暑天,三天不下乾一磚」,酷暑盛夏,水分蒸發特別快,尤其是長江中下游地區正值伏旱期,旺盛生長的作物對水分的需求更為迫切,真是「小暑雨如銀,大暑雨如金」,農諺「大豆開花,溝裡摸蝦」,指出在大豆開花的時候,田間土溝及蓄積的水中都可摸到蝦子,由此可見水對這一時節大豆的重要性;而黃淮平原的夏玉米大多已拔節孕穗,是產量形成最關鍵時期,需要根據水分多少的情況及早灌溉,嚴防「卡脖旱」之害。
總之,這一節氣裡,中國大江南北都行動起來,進行收割、施肥、防蟲,開始緊張而有序的農事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