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碑全稱《漢北海淳于長夏承碑》,又名《夏仲兗碑》,東漢建寧三年立。
原碑覆於土下,北宋晚期因治河堤而復得,趙明誠於《金石錄》跋:「碑在洺州(今河北省永年縣)元祐間,因治河堤,得於土壤中。建寧,靈帝時年號也,距今千歲矣!而刻畫完好如新,余家所藏漢碑二百餘卷,此碑最完。」據此得知,北宋時這件刻石尚且完整,後來又湮沒一段時期,到了明代再次出土。
《夏承碑》字體近古,非一般人所喜,然而此碑書法精妙,結字奇特,隸篆夾雜,存有篆籀筆意,多力豐筋,神采飛揚,應是出自高人手筆。
到了元代王惲始定為蔡邕書,此後諸家多沿其說,然實無確據。姑不論書丹者為誰,歷來對此碑均以高度評價。
據明清以來鑑定,存世唯一可信的原石拓本,為明無錫華夏(字東沙)真賞齋本,缺三十字。
有翁方綱長跋,世稱「孤本」,民國以後由丁念先收藏,曾克耑鄙視此本以「精神不足」定為翻刻本,而今看來曾先生未免眼拙。
明世宗嘉靖年間《夏承碑》原石已毀,廣平郡(河北雞澤縣)太守唐曜重刻(如右圖),世稱「嘉靖本」,又因碑在漳川書院,故亦稱「漳川本」。
以「痛哉」二字說明,墨拓「孤本」(如右上圖),中鋒用筆,筆勢遒勁,轉折處不輕率帶過,字體結構仍存篆法。朱拓「重刻本」(如右下圖)走筆稍急略有側鋒,轉折輕率欠沉穩,字體結構篆法已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