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國中基測寄發成績單,又見報紙大篇幅報導,焦點也一如往年,集中在考滿分、考上第一志願的學生,這些優秀學生當然值得鼓勵,但許多成績雖然不是很好,卻很努力的學生,難道不需要掌聲?
在報紙的角落,我發現這樣的報導「桃園國中許書勤進步二○七分,是全縣基測進步王」,乖乖,進步這麼多,難道不是頭條新聞的材料?
許書勤第一次基測只考一百一十五分,二測考三百二十二分,是怎麼辦到的?現在許多學校已經有頒發「進步獎」,獎賞很努力的「後段學生」,這種立意良善的制度,為何媒體不重視?
此外,在有關二測成績的其他縣市新聞中,也可看到楊桂銓進步一百六十一分、劉伊倫進步一百五十九分、吳芳如進步一百六十七分、王郁婷進步一百三十三分…,老師給予肯定的報導。
至於那些「頂尖學生」,有人「一次基測四○二分,他不服輸,再拚二測,考出四一○分佳績,準備讀建國高中」,也有人「一測三九八分很沮喪,再拚二測,考出四一○分」。
當然這些頂尖學生的拚勁可貴,但「錦上添花」的報導,對讀者的意義其實有限,如果對「進步王」多報導,則是意義多多,特別是對學生。
學校設立「進步獎」已多年,算是教育理念的突破與「進步」,媒體卻沒有跟著「進步」,實在令人遺憾。
李源生(新竹市/媒體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