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軼事】文徵明的三不應

王兆貴 |2010.07.21
1311觀看次
字級

 在中國古代,文士多以清高孤傲自詡,明代文徵明即是極其顯著的一例。

據《文苑卮言》、《玉堂叢語》、《清言》等書記載,文徵明耿介、清廉。中年以後,聲名日隆,拜求書畫者應接不暇,有時車馬盈門;但他堅持文士操守,並為自己定下了「三不應」的清規:

藩王貴族求畫不應,太監嬪妃求畫不應,外國人求畫不應。而且言必行,行必果,無論窮通皆無違例,因此前來訪求書畫的百姓書生易得,達官顯貴則難求。

文徵明以書畫名重,但卻甘守清貧,即便是別人的誠心資助、慕名賞賜,也不肯接受。

淮揚巡撫←諫,是個賢良名臣,得知他家境貧寒,有意想資助他,問話中再三暗示,他卻佯裝糊塗,婉言推脫。當朝的兩個親王也曾以古鼎、銅鏡、金寶瓶等送他,他卻堅辭不受。

各地來蘇州的王公大臣包括外國使臣,知他不肯「紆尊降貴」,只能望著他的住處而拜,以見不到他為憾。

文徵明聽候詔令時,從不到河下拜客,就連權臣嚴嵩也不給面子。嚴嵩曾對顧璘說:「不拜別人倒也罷了,我路過蘇州,他也不來答拜!」顧璘回答說:「這就是文徵明啊!如果不拜別人只拜你,他還是文徵明嗎?」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