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死刑存廢 談被誤解的佛法

文/吳一忠 圖/李光裕 印象畫廊 |2010.07.20
2788觀看次
字級

拜讀《人間福報‧副刊》薛仁明〈雲水人間-從死刑爭議側論星雲大師〉一文,心有戚戚焉;正巧當時美國猶他州槍決一名死囚,號稱民主自由的國家,依舊沒廢除死刑,對照星雲大師的說法,感觸頗深。

面對死刑存廢議題,具有影響力的領袖都不想碰觸,佛教界怕引起爭議,幾乎避口不談,星雲大師不畏批評,提出贊成死刑的觀點,替「隱性」的民眾發聲,雖千萬人吾往矣的精神,值得吾人敬佩。站在個人立場,我非常贊同大師的說法,並試著從佛法要義解釋,希望帶給大家另類的思考。

佛教從印度北傳到中國,受到傳統儒道教的影響,摻雜地方民俗信仰,形成特殊的中國佛教思想。在多數人的心目中,三世因果是真諦,「為善昇天堂,作惡下地獄」,惡有惡報的觀念深植人心,人民堅信報應和六道輪迴,但本著「眼見為實」的認知,最重視「現世報」,這種因地域所產生的信仰,和原始佛法有所差異。

依照佛教戒律,「不殺生戒」為五戒之首,是根本大戒,主要是禁止殺害人命,《梵網經》說舉凡自殺、教人殺、方便讚歎殺、見作隨喜,都犯了殺生戒,佛教徒信守規範,不敢逾越紅線。基於護生的原則,不殺生被擴展到眾生平等,殺蚊蟲孓蠅一視同仁,殺牲畜禽鳥罪大惡極,這和最初的制戒精神迥異,戒律被無限的延伸,令人詬病的「放生」亦緣於此。

既知殺生以人類為重,贊成執行死刑並非針對罪犯,只要生而為人,都應有相同的待遇,誰都沒有權力殺害別人,「人道」和「人權」孰輕孰重,攸關人命的存亡,但因所處的立場不同,成為最大的爭執點,生命無可取代,死刑犯獨一無二,那被害人呢 ?若認為槍決前應先通知家屬或人權團體,但罪犯在殺害死者時,曾問過當事人或經過家屬同意嗎?

《雜阿含經》談到「自通之法」,近乎儒家的恕道,意思為「以自己的感受想到別人感受的法門」,亦即「以己度他情」,殺生戒目的在防止殺害,對象沒有強弱貴賤的區別。換言之,螻蟻尚且偷生,自己不希望被殺害,就不應該殺害別人,有情生命不可被剝奪,最高法則適用於凶手,同樣適用於被害人。

基於上述理念,前法務部長王清峰常以佛教的觀點,講述廢除死刑的正當性;面對七成民眾反對,仍堅持己見,並提出代替受罪及下地獄的說法,十足的曲解佛法,令佛教徒身背罵名,實有待澄清;寧入地獄終不悔,其悲心有餘,卻違背佛法真諦,傳播不正確的知見,真是罪過罪過!佛教講因果論,「萬般帶不走,唯有業隨身」,個人造善惡業,必須自己承擔,任何人都無法取代,死亡更不例外,在未解脫證悟前,不論現世報或來世報,因果歷歷不爽,縱使百千劫,因緣成熟必受報,而且「個人生死個人了,個人業報個人受」,果報絕對是無可替代的。

犯了罪過,縱使行善或懺悔,值遇好因緣而減輕惡報,並不表示就可以滅除罪業。《鹽喻經》以鹽做譬喻,將等量的鹽放入杯中,味道苦澀無比;丟進汪洋大海,則嘗不出鹽味,這只是被稀釋淡化,卻沒有消除鹽的分量;亦即「重罪輕受」,絕非抵銷罪業,換句話說,代替受刑或下地獄之說,實屬無稽之談。

民眾希望提倡廢死者「將心比心」,若親友慘遭殺害,能夠寬容兇手嗎?王清峰答稱她會,這是無可驗證的答案,我們也不願得知。「換我心為你心,始知怨恨深」,從「自通之法」來看,如何平撫被害家屬的悲慟,即使想代罪受刑,一命能抵四十四條人命嗎?高談人權,動輒慈悲為懷,忘了佛教也有「金剛怒目」與「因地制宜」,佛法八萬四千法門,並非一成不變,當眾生冥頑不靈,「菩薩低眉」收不到效果,就該當頭棒喝,不是嗎?

本生故事中記載,佛陀在因地時,有一回搭船,船上有一盜賊,想殺五百商人奪取珠寶,佛陀知道賊不聽勸,就把賊殺了,其出發點是不忍他人受害,故而犧牲小我「殺一救眾」,之謂「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此譬喻故事,提醒佛弟子,贊成死刑並非無慈悲心,實不忍罪犯再犯大錯。事實上,佛教提倡慈悲卻不鄉愿,憐憫卻不盲情,我們佩服某些人的悲心,但那是單方面的情操和願力,無法改變現狀,廢除死刑雖是世界趨勢,但需靜待因緣成熟,執政者應守法,勿恃強而犯眾怒,執掌公權力,施設方便是為救度,執刑是出自大悲心,在於防止善良百姓受害,這才是地藏王菩薩。

世間苦迫,無法善盡人意,宗教情操太過高尚,不能解決人們的不滿;在日常行住坐臥中,民眾尋找依靠的準繩,司法遂成為唯一的天平。佛弟子當知「避世譏嫌」,居住在此時此地,要尊重當地的習俗,行為準則以法令為圭臬,侵犯他人的身家性命,應付出相對的代價,踰越就必須接受制裁,這是世俗的因果觀,維繫了社會倫理的運作,也讓國家進入民主之林。

佛陀是覺悟的聖者,仍有「三不能」,亦即不能改變定業,化導無緣眾生及救度所有眾生等三種事;犯錯就要受報,若遇緣則得度,卻無法令眾生界盡。號稱無上士、世間解、調御丈夫的世尊,仍感力猶未逮,無法令眾生界盡,何況凡夫的我們?

總之,欲界常為五欲所惱,貪瞋痴未斷除,別太高估自己的能力了,竟日高談人權悲願,妄想度盡大奸大惡,輕忽民心意向,無知顢頇橫行,既不懂「隨順世間」,又漠視當地法令,只能說是迂腐的偽善者。鵱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