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德國的羅曼蒂克之路,一路驅車行來,接著行舟渡過波登湖(Bodensse),再經蘇黎世、伯恩,風塵僕僕,一路來到了日內瓦。日內瓦是我們準備離開瑞士的最後一站,所以逗留的時間幾乎不到半日。行色匆匆的半日如何來看這有「外交官之城」稱譽的日內瓦呢?
日內瓦是僅次於蘇黎世的瑞士第二大城,更是法語區的首善之都,說它是「外交官之城」,係因聯合國歐洲總部(其建築也被稱為萬國宮)設立在此;此外,它還是諸如國際紅十字會、世界宗教會議等不少國際組織的所在地。萬國宮位在和平大道(Avenue de la Paix)上,一年四季不缺遊客造訪,搭乘電車十五路可到。我們驅車前來,泊車在英國公園碼頭附近的停車場。由於人生地不熟,泊車後就不想再開了,因為在這種大都會找車位鐵定是件棘手事。萬國宮離碼頭處稍遠,只好向隅。
萊夢湖(又名日內瓦湖)畔的英國公園碼頭,除了設有一座大花鐘外,不遠處有一著名的大噴泉(jet d'Eau),據說它可以噴出高一百多公尺的水柱,端的是一柱擎天。我說「據說」,係因那回無緣目睹。從大噴泉另一方向可以瞧見橫跨隆河的白朗橋,橋的對面是隆河右岸,往前四百米即日內瓦火車站;但日內瓦主要的觀光景點都集中在我們泊車的河左岸,也就是舊市區的所在。聖彼得大教堂、宗教改革紀念碑、日內瓦大學,以及各種博物館、歌劇院都分布在此區。
但是從英國公園碼頭走過去,在白朗橋的左邊、隆河的中央,有一座盧梭島,花木扶疏之中掩映著哲人盧梭的塑像。當年住在日內瓦的盧梭提出的「民約論」主張,曾孕育了引發法國大革命的思潮;或源於此故,日內瓦在上兩個世紀,曾一度被視為思想勝地,引來伏爾泰、拜倫、列寧等人的駐足。盧梭島上有貝格思橋(Pont des Bergues)與河兩岸相連接,這當然是我要「朝聖」的景點。
除了盧梭,這裡還有一個人物非提不可,那就是掀起宗教改革運動的喀爾文。一五四一年喀爾文在日內瓦提倡宗教改革,創立喀爾文教派;由於他的改革主張,同時改善了市政,日內瓦市民亦因之受益匪淺。舊市區的宗教改革紀念碑便有喀爾文等人的塑像。但喀爾文是法國人,而日內瓦地理上突出於瑞士的西南角,三面為法國所圍繞,雖然身為一個國際都市,卻始終不失法國風情。我們則在此告別瑞士,往下一個目的地第戎(Dijon)出發。
離開日內瓦直驅法國第戎,車子要先越過侏羅山(Jura)山區。記得當時啟程時是風和日麗的豔陽天,甚至進入山區開始爬坡,車外依然豔陽高照。然而隨著公路盤桓而上,陽光逐漸跟我們玩起捉迷藏的遊戲,驀地,依稀彷彿看見車前飄來絲絲白絮,我瞧不出名堂,轉頭問同車的友人小邰(就是藝人邰智源,那回他得空休假,公司安排與我們同行),他回說那應該是花粉吧?我則半信半疑,因為我生平也從未親睹花粉在空中紛飛的模樣。想不到說時遲那時快,車子一個轉彎,竟瞧見路旁的樹林輕輕抹上一層雪白,唉呀,那是雪啊!被我這麼一驚叫,全車睡得東倒西歪的先生小姐們統統自睡夢中驚醒,因為之前大夥兒幾乎沒人見過下雪的景致。這時滿山滿谷全籠罩在白茫茫的雪裡,大地霎時變成銀妝世界。
(本專欄每周二刊出)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