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群父母和子女在「爸媽冏很大」電視節目裡,熱烈討論「暑假作業有沒有必要存在」的話題,身為教育人員的我,心裡有「難言之隱」的委屈。
暑假長達六十天,到底要不要出暑假作業?有些家長擔心孩子在假期懶散而停止學習,認為需要,有些家長認為是「負擔」,抱怨孩子的暑假作業成為家長的作業,不但要抽時間陪孩子玩,還要幫孩子完成做作業。
最後,大家最有共識的說法是,為孩子量身打造「個人化」的暑假作業,然而,「個人化」的暑假作業是配合孩子的學習,還是考量配合家長?
而且,在班級經營中,原則性和一致性是團體的紀律,「個人化」的彈性若是過大,也可能會衍生孩子間出現「比較」,或其他潛在負面問題,所以,出對孩子、家長都適宜的暑假作業,對教師來說,難度實在很高。
其實,為了跳脫知識填鴨和紙筆練習的學習框架,許多教師融入多元化的教學巧思,希望在漫長暑假中,讓孩子有機會多看、多聽、多學習校園以外的事務,或加入品格教育,要孩子協助做家事,不但學習做,並體念父母辛勞。
當然,也有一些教師藉著「作業」權威,希望平日忙於工作的家長,撥出一些時間給孩子,增進親子互動。
所以,在權衡各方需求和立場後,也許暑假作業出給誰的最佳解答是「父母、子女、老師」的暑假作業,大家一起來完成吧!
謝雅莉(桃縣八德/教育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