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工作穩定 應有生育意願 如今卻要獎勵 政府須思改善環境、觀念 非撒錢可解決
據統計,今年上半年出生嬰兒僅八萬兩千多人,比去年同期少了一萬多人,若按此數字推估,今年應會比去年將近少三萬人,下滑到十六萬多人,跌幅高達百分之十六,雖說是孤鸞年加上虎年導致生育率下滑,不過,似乎也顯示政府的獎勵生育政策失效。
內政部為了提振生育率,打算對生小孩的公務員獎勵二十萬元,雖然被抨擊薪資福利原本就很好的公務員,不該獲此優渥獎勵,不過務實而言,公務員生活、工作穩定,是較有可能生育族群,政府加碼補貼以刺激生育率,方向基本沒錯,只是手段粗糙了些。
而且,如果連公務人員都不願生孩子,恐怕台灣的生育問題,並非撒錢就能提高,應該還有更深層的原因。
大家應會發現,中下階層的人並不因為經濟弱勢就少生或不生孩子,多數還不只一兩個孩子,社會學家研究也發現,生育率低落是中產階級特有現象。
若從社會環境來看,至少有下列因素讓中產階級即便有錢,也不見得願意生小孩:
一、職場環境不鼓勵生育。一般的民間企業對女性員工懷孕、生育,基本上是抱持不鼓勵,甚至少數有歧視與反對,這種對生育不友善的職場,讓需要薪水或對工作有抱負的女性,拒絕生育,甚至拒絕婚姻。
二、社會未來前景不明朗。從都會區高房價、所得兩極化、經濟發展停滯、青年就業困難、高汙染產業重返台灣、勞健保破產可能性大等社會未來前景指標,多半是負面,令人對生育卻步。
三、不婚率逐年提高。有統計報告指出,台灣已婚人口中約有九成四至少會生育一胎,也就是說,生育率大幅滑落,和不婚人口攀升有關。
四、不孕人口增加。婦產科門可羅雀,不孕門診人滿為患,這和長年暴露在過多有毒化學物質,從飲食中攝取太多環境荷爾蒙有關。
五、幼兒照護系統脆弱。台灣中產階級多半為雙薪,在保母與托兒所、幼稚園費用昂貴下,讓許多經濟能力不足的雙薪家庭怯於生育。
六、資源有限,顧此失彼。台灣人仍抱持有土斯有財觀念,希望擁有房子,然而在所得停滯、房價飆漲的時代,收入有限,買房後還有餘力生育的夫妻恐怕不多。
七、全球暖化,地球資源恐將告罄,讓人憂心下一代的生存利基。
這些才是生育率不振的因素,然而,政府不思從改善社會環境,去除障礙,仍抱持砸錢就算有做事的態度,恐怕生育率可能還會再下滑。
少子化在就業與經濟發展、稅收等方面衝擊巨大,會讓社會發展陷入衰退,但政府的公共事務設計,卻還仰賴人口增長時代的經濟模式,建議要不就改變公共政策方針,要不就提振生育率,只能二擇一,不可能兩者兼顧,否則恐怕會兩頭落空。
大任(台北市/社會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