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身是運動前的必備功課,不過,在天氣熱的狀態下,沒幾分鐘就感覺全身熱開了,所以夏天不需做足至少十五分鐘的暖身嗎?答案是否定的,但不少人存在這個迷思,導致夏季到復健科報到的運動傷害人數,並不少於冬季。
台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助理教授李恆儒表示,暖身的目的是增加肌肉與關節的延展性,運動時才不容易拉傷、扭傷,跟身體溫度的熱不一樣,因此運動之前仍應「熱機」充足。
如果運動過程仍不慎受傷,要避免傷害演變成腫脹,李恆儒提出「PRICE」原則:
1.保護(Protection):利用護具保護容易受傷的部位。
2.休息(Rest):產生傷害後立刻停止運動,避免患部惡化。
3.冰敷(Icing):冰敷患部絕對安全,之後未必需要改熱敷。
4.壓迫(Compression):對出血處要施以壓迫,幫助止血止腫;若有瘀青,當下也應該先壓迫患部,讓體內自然凝血,三天之後才適合按摩。
5.抬高(Elevation):設法將出血患部抬高,可止血、減輕腫脹。
運動會導致體內水分快速流失,補充的原則就是「少多少、喝多少」,就中醫的養生觀點,常常會勸人喝溫水,不過這麼熱的天實在很難杜絕冷飲,李恆儒則是從生理學角度分析,冷飲反而較容易被人體吸收,因為會使得胃部的溫度下降,增進局部循環,不過喝的方法並不是大口猛灌,而是應該先含一口,讓冰涼的水溫跟食道較吻合時再吞下去,才不會造成食道過度收縮引起不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