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林品藻】王國維的「無我」與「三境」

簡文志 |2010.07.16
3262觀看次
字級

王國維(1877-1927),原名國禎,字靜安,號觀堂,浙江海寧人,其《人間詞話》以「境界說」逡巡文學、哲學、美學成秩,論詩主「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而能自成高格。在觀覽與書寫中,言「隔」與「不隔」,以陶淵明、蘇東坡詩寫意傳神為不隔,更論納蘭性德是「以自然之眼觀物,以自然之舌言情」,反對過度隸事用典之句,批評詞藻多飾的作品。

王國維接論「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無我之境,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創作主體介入客體為有我之境,任物之性而能「化己為物」以觀物為無我之境,物我兩忘,任性流轉而忘性之別。然而,有我之境未必是俗境,萬物著我色彩而產生無明無因的苦憂,正是人類文明發達的原因;無我之境固是高境,只怕是高閣煙火,如七寶璀璨。處於萬物著我的有我之境,追求道體實踐的無我之境,困矣,進矣!

因而,王國維提出自適離苦的生命「三境」:一境是「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二境為「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三境乃「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首境轉用晏殊〈蝶戀花〉詞句,論昨夜種種是頹喪的生命情境,橫逆如無情西風,碧樹盡萎,獨我在蒼茫中睥睨天涯而浩嘆;一心轉念,若非如此寥落,如何為日後昂登高樓一筆暈開清闊視野,正是人生壯美(sublime)情懷的醞釀。次境採化柳永〈鳳棲梧〉詞彙,在生命證驗中,大漠孤煙的空寂,長河落日的冥漠,為驗證「伊」的內涵值得澄明朗化,雖致憔悴而心志無朽。三境錄摘辛棄疾〈青玉案〉詞情,蘊藉自開,裂壑真悟,生命光景本非必然離俗證道,而是體察闌珊燈火的細微感動。

王國維涉經史,論文學,品器物,後投昆明湖自盡,一生鴻著盡於《王國維全集》。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