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誕生
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子罕.四〉
讀懂名句
孔子平日為學治事,戒除四種私見:不憑自己的想像而妄加臆測事情;對人對事不絕對肯定或絕對否定;不固執己見;不自以為是、自私自利。
名句故事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這八個字充分表現了中國文字的精要之美,它可說是是孔子安身立命、自我期許的座右銘。
孔子在教導弟子時最反對主觀及自以為是。一個當慣了老師的人,往往容易擺出一副無所不知的架子,有時甚至不知道的也假裝知道,但是孔子卻很努力地讓自己不陷入這種窠臼,他曾對子路說:「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為政.十七〉)這是孔子虛心追求知識的態度。一個人若經常只憑自己的想像去臆測事情,就會陷入過於主觀、固執及自我的偏執。
新說名句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是一種科學、客觀的精神。
「毋意」並不是要人摒棄想像或假設,有想像力是很好的,但是若沒有根據的空想,就會流於「做白日夢」,胡適有一句名言:「大膽假設,小心求證。」沒有「小心求證」的「大膽假設」就是臆想、空想。
「毋必」是一種有彈性、柔軟的態度,世界上的事情瞬息萬變,過去曾被認為是真理的,後來被推翻了,焉知現在認為不可能的事,將來不會發生?
因此對人、對事都不能太僵化,尤其在資訊氾濫的今日,對任何接收的訊息都不能道聽塗說,而必須保持懷疑,當然也不能抱殘守缺,才可與時俱進。所謂「君子不器」(〈為政.十二〉),就是說君子要像流動的水一樣柔軟,不要像容器被限制住了。
「毋固」是不要固執己見,所謂「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史記.淮陰侯列傳》)。多聽他人意見總是好的,朱熹〈觀書有感〉詩云:「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唯有不固執,思緒才能如活水般常保新鮮清澈。
「毋我」是四者中最重要的,事實上它可以統合前面所說的毋意、毋必以及毋固。當我們在說話或寫文章時,最容易以「我」作為開頭。王國維在《人間詞話》裡說:「以我觀物,物皆著我之色彩。」「以我觀物」就像戴上有色眼鏡看世界,事物都不免染上主觀的色彩。唯有以「無我之境」去「以物觀物」,不預設立場,才能用客觀的同理心接納萬物,就如莊子的境界:「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合一。」唯有放下我執,才能與萬物和平共處,與天地萬物成為「生命共同體」,這才是人之所以為人的可貴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