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房子成家是夢想,何時才是最佳進場時機卻永遠沒有標準答案,至少近半年最左右為難,晚進深怕再度飆漲吃不消,早進又擔心往後下跌有損失,年輕上班族的確陷入「台北居,大不易」壓力中。官方今年度最新的住宅需調查結果就顯示,認為近半年房價非常不合理或不合理的比例合計有百分之八十六,其中在房價較高的台北市、縣,比例更高達百分之九十三。
存夠自備款就下手
買房運氣因人而異,六年級生王軒宜四年前見到建築所需的鋼筋、砂石等物資都在漲,而且研判這些物料長期也看漲,加上他想到有長輩告訴他說,「買房子,不要想等到存夠錢再買;只要存夠自備款就可以下手」,讓他興起強烈的購屋念頭。到深坑預售屋工地現場參觀,開價每坪二十二萬元,他殺到十九萬元成交,總坪數四十坪,向銀行申貸三百萬元首購優惠房貸,外加三百七十萬元優惠貸款,現在每月需繳還房貸金額三萬多元,並沒有太影響他全家生活品質。
現在的成交價已飆升到每坪約二十八萬元,等於在短短四年內每坪房價漲了八萬元。「如果不是四年前能當機立斷,還一直等存夠錢再買房屋,現在可能還是無殼蝸牛。」王軒宜覺得自己做了正確的決定。
挑起購屋的欲望
另一個角度來看,「進不逢時」的哀嚎聲也四起。出版社主編劉沐蘭手上有退休金閒錢五百萬,放在銀行利息太少,投資股票可用年度配股來獲利,若買最安全的不漲不跌的營建股,沒受金融海嘯襲擊,一年約配三十萬,平均一個月就增加兩萬餘元生活費,這是朋友替她核算的:「但是,這兩個月,我票面跌了一成半。」
看樣子,股票投資風險高,並不適合她這種神經緊繃型的人。有一天,她去捷運站附近上健身課,接到一個仲介員的傳單,她本來不在意,卻因為仲介員頗為可親就多聊了兩句,「這間工作室貸款七成,妳只要準備兩百萬出頭,租金可收兩萬,扣掉貸款,淨賺一萬多。」聽到這樣的鼓吹,「淨賺」兩個字挑起她購屋的欲望,她覺得,再不「一意孤行」,在七嘴八舌下,這不多不少的五百萬退休養老金,會因無所適從而變泡沫。
第一筆資產買房優先
單身的她輸不起,兩相衡量下,選擇買房子。東森房屋董事長王應傑不是說過,社會新鮮人替自己賺進人生第一筆資產,應以買房為優先嗎?房地產的價值逐年增加,尤其台北市這十年的房價最少都增值一倍以上,只要地段好,即使老公寓,未來增值機會都比車子高。
這段報導影響她的決定,買下十年中古屋,她做著包租婆的夢想。上了591租屋網,仲介公司委託妥當,三個月過後,買下的工作室卻遲遲租不出去,方才知道現階段是買方市場,租屋需求過剩,過戶直到現在,貸款之外,還要交管理費及水電,負荷比想像中重,最可怕的是,不知何時才有有緣人願意做她的房客。「只有租不出去的價錢,沒有租不出去的房子,」兩萬房租降到一萬五,目前仍乏人問津。
所以說,買或不買,那有正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