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高雄訊】「Maunin」(布農族語「來吃」),高雄縣那瑪夏鄉南沙魯村婦人林美雀往街頭一站,扯開喉嚨吆喝大家吃飯,村人接到「指令」後主動集結,禱告謝飯,大快朵頤。去年莫拉克風災後,返鄉的南沙魯族人三餐都在一起食用,自嘲有如台版的「人民公社」。
受到莫拉克颱風摧殘,南沙魯村毀了一半,約九成村民遷入永久屋,僅二十一戶人家返鄉。返鄉的族人迫於家當殘缺,自然而然相互照應,發展出「共食文化」,家裡有瓦斯的出瓦斯、有米菜的出米菜,三餐一起煮一起吃,像重回老祖宗年代。
最常掌廚的是教會師母李金美,她執起鍋鏟,三、兩下就端出一桌佳餚。其他婦人也沒閒著,嗓門大的林美雀是最佳號令兵,有時拿起三角錐當擴音器,一聲「Maunin」傳遍村鄰,大家就知道該吃飯囉!
鄉民代表李惠民笑說,共食菜色不一定,有什麼、吃什麼,「平常每餐大概有五、六道菜,至少都有三餐一湯」,正餐吃完還有水果、烤地瓜、泡茶,「如果不想被誘惑,就離餐廳遠遠地」。
藝術家巴拉卡夫說,布農語中,「同一家人」指的是同鍋共灶的人,現在族人打破家庭界限無私分享,感情愈緊密,「沒比這個更親密的了」。
「共同廚房」不只村民可享用,路過的陌生人也被邀請共享,紀錄片導演蔡一峰就常搭伙,感受到村民的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