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罹患重病的老媽媽,這輩子一定也看過,許多她的長輩或朋友,在加護病房最後的日子,也許心裡也早已經有些想法了…」
「的確!且就算沒看過,來到『加護病房』多少心中也有底,但我看阿卿嫂大部分的時間,還是以撫摸她的女兒的頭髮為主。」
「阿卿嫂也許知道她這次疾病的嚴重性,以及感受到自己的體力漸失的過程,所以趁著她還有一點力氣、還有一些知覺的時候,抓住一些東西,或表達一些…」
「透過撫摸她女兒的頭,也許雙方都想努力的,多留下一些母女情深的不捨…」
「也許阿卿嫂自己也無法明說,但我想她潛意識裡面,除了要表達愛之外,也想對女兒做生命的傳承吧。」
「什麼傳承?」
「譬如說,要幫忙照顧爸爸,還有,要讓自己活得更好,更幸福啊!」
「其實,我覺得假如阿卿嫂的家人,能夠早一點讓末期的阿卿嫂,轉入安寧病房的話,就不必讓母女跟夫妻的最後回憶,只能被冰凍在加護病房之內。」
「對啊,問題是阿卿嫂有些家人,至今還是不喜歡聽到『安寧病房』。」
「唉!這就是社會大眾對於死亡的忌諱,導致對於安寧療護的誤解。」
「一般人對生命意義及價值誤解,並非只有生、死而已,關係著哲學及藝術呢。偏偏一些人不了解安寧病房是多功能團隊,更能提供持續性的促進善終之服務,早已經遠超過一個安寧共同照護護理師所能完成的。」
「沒錯,其實當生命走到盡頭時,最重要的不是延命,而是關係的圓融吧
!真的不要再虛耗時間於無謂的現代延命醫療,應該積極的接受緩和症狀的安寧醫療,才有充裕的時間準備善終及善生,好好跟家人道愛、道謝、道歉跟道別,這才是安寧療護的精髓。」(完)
(作者為中山醫院緩和病房主任 周希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