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痛失丈夫的妻子 張美瑛 轉念,放下怨恨的重量

郭書宏 |2010.07.05
1940觀看次
字級

【記者郭書宏專題報導】二○○七年七月二十三日,張美瑛正在花蓮當義工,再一天就能夠返家,一通電話無預警響起,電話另一頭傳來的是先生正面臨生死存亡之際,他在醫院急救中……

當時接到訊息迅速返回北部的張美瑛,還不知道在台大任教的先生謝煥儒副教授,是在河濱公園遭毒癮發作的楊姓男子用棍棒打死,不但肋骨全斷,腦殼也因重力撞擊而破裂…,趕回北部的張美瑛一路稱念佛號,希望丈夫能化險為夷。

奈何,張美瑛還趕不及到醫院,急救無效的訊息已無情宣判,謝煥儒在眾人的祝福與助念聲中,還是走了。當張美瑛趕到醫院,媒體蜂擁而至,她才知道先生是被打死的;怕謝煥儒離開人間帶有怨恨,張美瑛來到先生身旁,輕聲對他說:「你要安心,原諒才能讓自己解脫,我們原諒對方吧!」

「我不要先生帶著仇恨離去,若是前世造的業,償還當下即解脫,其實,他何嘗不是示現的菩薩,用死亡喚醒大眾對更生人伸出援手。」張美瑛表示,驗屍當天,警方借提加害人到現場做筆錄,那個人不停地說他不知道,這就是無知。

張美瑛告訴三名兒女︰「我們要如何仇恨一個不知道自己做了什麼的人?如果選擇不原諒,就要承受更大的痛!」

不只三名兒女不平,「為何好人被壞人傷害,要選擇原諒?」謝煥儒的學生也哭著打電話給張美瑛:「師母,怎麼可以原諒對方?」

而「煙毒犯殺害台大副教授」這則社會新聞,也讓社會大眾憤恨不平;張美瑛的寬恕,有人驚訝,有人不解,也有人深感佩服。

許多人好奇的問張美瑛,怎可以當下選擇原諒?原來這句「原諒」不是一時頃刻就能夠輕易轉念說出來,而是在她的生命歷程,已孕育有四十多年之久。

在張美瑛小學二年級的時候,當時經商的父親被朋友倒債,天天有人到家裡討債,然家裡無力償還的窘境,讓年幼的張美瑛感受人生好苦,她認定唯一解脫的方法就是自殺,但卻因鄰居意外往生,讓她體會死亡並非最灑脫的解脫,人生在世對長輩、下一代都有責任與義務。

因緣際遇下,她開始接觸佛法。有天,她在住家附近的電線桿看到一句話:「常唸觀世音菩薩,離苦得樂」,年幼的她心想,家裡從小拜觀世音菩薩,所以跟著念誦觀音佛號,希望菩薩能聽到她的苦。而這聲聲佛號,讓張美瑛心開始感受靜與定,就此與佛法結下不解之緣。

「佛法浩瀚,我一直在尋找正信又與我契合的團體,很慶幸我找到了。」在一段又一段志工無私分享的人生歷程,加上平日仔細思惟佛法的法義,這些累積的資糧,讓張美瑛明白受到別人傷害時,唯有「原諒」才能讓自己解脫,避免讓自己二度傷害。

一路追尋的佛法,正是張美瑛用以對治困境的良藥。張美瑛說,佛法是焠煉的智慧,它是可以被實踐的道路,讓我們對應在時間、空間、人與人之間的問題,然而這些資糧是平日就要累積的,否則無法在需要的時候,精準且即時地「提領使用」。

張美瑛希望親友們明白她原諒的想法,也能與佛法結緣,在謝煥儒的告別式上,她送給親友們一本書,裡頭寫到:「遠去的親人已如一只飄揚的風箏,假如有一根線把它拉住了,這個風箏就會一直掙扎;祝福它,放下它,就讓風箏自在飄到它該落地的地方。」張美瑛說,對於命運的安排,好、壞她都欣然接受,面對生死,她只是堅守讓「亡者靈安,生者心安」的原則罷了。

二○○八年八月,張美瑛接到判決書,加害者被判處無期徒刑。「我們要給予更生人重新的開始的機會,我想結合社區義工去關心他;既然因緣讓我們接觸到他,或許正可藉此機會陪伴他走出毒害與人生陰霾吧!」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