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羅智華、郭書宏專題報導】「從設獎宗旨、標準與規格來看,星雲真善美新聞傳播獎可媲美為華人地區的『普立茲獎』。」成嘉玲指出,國內設置不少新聞獎,但主要是就現有媒體報導專題及新聞擇優挑選,而星雲真善美新聞傳播獎則有所區隔,它是訂定一個理想高標,給獎寧缺勿濫,談及去年新聞圓夢獎從缺爭議,她表示,若為將就頒獎名額而降低評審標準,將失去當初成立獎項的意義。
新聞除了彰顯真善美的價值外,成嘉玲建議,可增設「獨立」、「勇敢」及「不畏權威」等範疇的新聞獎項,期待星雲真善美新聞傳播獎能鼓勵更多具有獨立思維的新聞人員,帶動華人媒體向上提升,讓此獎朝向華文世界的新聞大獎邁進。
對此,政治大學新聞系教授朱立亦有同感。他表示,台灣媒體有時會流於瑣碎、深度不足、過度娛樂性,光是名人八卦就可以占據新聞版面一整天,他建議台灣媒體應該把「格局」放大,多關注台灣與國際相關的重要議題,讓台灣的新聞報導可以發揮擲地有聲的長遠影響力。
對於中國大陸未來的傳播發展,朱立看好公民記者力量的崛起,雖然大陸當局對於新聞媒體自由仍有一些牽制,但網際網路的無遠弗屆,卻提供了普羅大眾另一個重要的發聲管道。透過網路傳播,讓一般人也有辦法藉由文字與影像的紀錄來傳達自己的所見所聞,抒發對社會公共事務與重大政策的觀點;在他看來,這將是不容忽視的影響力。談到香港媒體,朱立則認為,應努力發揮得來不易的新聞自由,不能為了市場利益考量而向政府權力靠攏。朱立建議港媒,可藉由自己位居兩岸三地的地理優勢來報導兩岸觀察的重要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