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瑞娟台北報導】白內障手術是很常見的眼科手術,但術後部分人會發生後房人工水晶體脫位至玻璃體內的合併症,以往絕大部分須打開傷口,取出人工水晶體,再進行人工水晶體固定術;但新式封閉式人工水晶體固定術,不須開大傷口,以特殊針線套住人工水晶體,使其固定,可大幅減少對眼睛組織傷害與合併症。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眼科醫師陳宏彥指出,後房人工水晶體脫位至玻璃體內,多數起因於後囊破損、外傷等因素。除了造成病患視力不良外,易併發角膜水腫、眼內發炎、玻璃體出血、網膜剝離與繼發性青光眼等合併症。
對於沒有或僅輕度玻璃體視網膜病變,且無眼球破裂者,可考慮直接將人工水晶體復位。
這種手術方式有很多,但絕大部分須打開傷口取出人工水晶體,再行人工水晶體固定術,手續較複雜,且術後角膜水腫會更嚴重,視力恢復也將延遲。
而封閉式人工水晶體固定術,針對單純後房人工水晶體脫位至玻璃體內的病例,可簡單將人工水晶體復位,減少手術併發症。
陳宏彥表示,手術方式先準備特殊針線,取線套入針頭成套環,套入脫位人工水晶體一角固定,再重複套入水晶體另一角。
手術完成以後,線留在裡面;由於固定在鞏膜上,因此,幾乎不會有偏移現象。
他說,通常此方法只須固定一點即可,若固定點不夠,再增加為兩點。由於不須開角膜傷口,可減少對眼組織傷害 ;只要無其他視網膜病變,且就算人工水晶體完全脫位至後房也可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