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一名二十一歲男學生因長期熬夜,罹患猛爆性肝炎,旦卻透過特殊陽光波長治療,搭配均衡飲食,肝指數從一個月前的三千二百單位降至六十單位。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則指出,此療法須有足夠臨床實證醫學,才能證實效果。
中醫藥研究新知學術研討會昨天在台北國立中國醫藥研究所舉行,美國西雅圖自然療法醫科大學臨床指導教授潘念宗以「肝炎研究新知」為題,發表獨創的SS2006理論與臨床研究報告。
潘念宗指出,SS2006理論的兩個S就是指sunrise(晨光)、sunset(夕陽)。研究發現,這兩個時段的陽光波長在三千至九千LUX間,每天早晚各暴曬十五至三十分鐘,即可讓體內粒腺體產生能量,有助提升肝功能。
他說,有位二十一歲男學生,因長期熬夜而罹患自毀性猛爆性肝炎;肝功能指數從原本的四十飆高至三千二百,整個人陷入昏迷,緊急送醫。
潘念宗表示,血液篩檢結果發現,該名病患的肝炎並非病毒、酒精引起,而是免疫系統出問題,經與家長討論,決定採用晨光夕陽療法,並配合均衡飲食。病患每天接受四十分鐘至二小時不等光療,一個月後,肝指數竟從三千二百降至六十。
他說,從中醫觀點來看,肝主目,若對於肝臟功能有幫助,對於視力保健也具一定效果。美國太空總署早在二千年就開始運用晨光夕陽的紅光治療帕森金氏症,並修補受損視力,效果不錯。
潘念宗建議,肝病病患、或肝臟差者,最好每天早晚出門接觸陽光,眼睛直視晨光與夕陽紅光,時間約十五至三十分鐘。讓人沈浸在舒服、不刺眼的紅光中,就能提高肝臟功能,並有助維護視力。
對於晨光夕陽療法,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執行長許金川指出,沒聽過此療法,他認為,須有足夠臨床實證醫學,才能證實是否有效。
他說,猛爆性肝炎病患若無適時換肝,死亡率高達九成。
若病患本身肝機能正常,確實有少數人不須用藥,而自行恢復。但肝臟仍可能出現硬化、纖維化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