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涵:請記住,醫生是給病人希望的,不會反過來,被悲傷牽著走。
爸媽:我們懂,所以我們決定放手,讓妳去逐夢,用笑容幫助社會。
什麼方式的親子相處,可以讓孩子不被溺愛又能充分追逐夢想?王涵的家就是這樣!
王涵今年二十四歲,在醫院擔任實習醫師,孩子當上人人羨慕的醫生,也許有人會問:「用什麼方式也能讓我們的孩子當上醫師?」媽媽吳鳳美卻說:「我和爸爸一開始都很反對。」因為王涵就讀數理資優班,老師也認為她具備電機系的邏輯,爸爸又是竹科主管,所有人在她考上台大電機系時都認為是理所當然的。
不過,當王涵在網路上,手指輕輕點下滑鼠左鍵註冊的時候,卻嚎啕大哭起來,爸媽頓時惶然無措,她哽咽的說:「我想當醫生。」爸媽的心揪做一團,想:「我們不是希望妳繼承父業,而是覺得當醫生太辛苦才堅決反對,沒想到卻忽略了妳的理想。」隔天,爸媽二話不說,衝到學校說:「抱歉,我女兒放棄就學,請你們取消註冊!」而王涵也順利考進陽明醫學院。
媽媽說,其實她心裡早知道女兒除了有電機系的數理邏輯觀念,也擁有醫護人員的細心、貼心、及對病人的感性關懷,「因為她從小到大都是這樣!」王涵說,自己從小就喜歡規畫行程,向父母提案。如果有計畫、清楚告知目的和動機,爸媽都會無條件支持,不過媽媽卻無奈的笑說:「錢,我們供得起,只希望她的理想和衝動少一點,有幾個父母承受得了女兒一年跑四趟日本自助旅行的耽心啊?」
可是爸媽愈心疼,怕孩子受苦,王涵就愈喜歡挑戰刺激和危險,他們的相處模式聽在旁人耳中十分有趣。
王涵就讀醫學院,念書卻不是她求學生涯的全部,她參加瑞士和美國的交換學生,體驗異國風情,也參加系女籃飆球技,還到花蓮玉里娛樂精神病患,教他們做手工藝品,剩餘一點時間再練國樂,生活多彩多姿,媽媽說,她還參加過拼圖比賽和各種數學競賽,都是王涵自己想參加的。
雖然爸媽會全力支持孩子提出的計畫,但是吳鳳美說:「我們還是有原則的,想學,就盡量提供資源,但一定要好好學,學出成績來。」而王涵也真的交出漂亮的成績,所以在芭蕾、鋼琴、繪畫界得獎無數。至於為什麼這麼愛學習?媽媽說,也許是一看到女兒表現亮眼,就覺得她很辛苦、怕受傷,為了她好,希望她換點別的興趣,不料女兒事事努力、樣樣優秀,像要拚命往疲累裡鑽一樣。
王涵目前擔任實習醫師,媽媽覺得實習和輪班實在辛苦,也耽心她每天面對被痛苦纏身的病患,想法會因此消沉,健康可能出問題,不過王涵卻用行動證明:醫生是不會被病人情緒給感染的,醫生是要帶給病人希望的。她印象最深的,是一位病人的小孩,還沒上幼稚園,在病房裡,用笑聲改變了所有人的心情。
王涵寫下感想:「陪伴著他人的苦痛,有時投入得會忘了快樂是什麼,是那個愛笑的女孩提醒了我,即便藥物或手術,都有失靈的時候,但笑容卻沒有副作用,沒有抗藥性,是乾涸心靈的最佳良藥。」看見女兒的成長,爸媽發現自己真的耽心太多了,少了耽心,也相信女兒能在醫界發光發熱,現在,媽媽反倒願意再「請」女兒出國深造,期許未來,她能成為一位帶給病患更多笑容的好醫生。
若要問她們,用什麼好方法維持家庭和諧?吳鳳美說,培養孩子分析自己要做的事,動機是什麼?想想有沒有非要不可的理由,休假的時候則動員全家一起做家事,例如在院子裡拔草。此外,鼓勵孩子適性發展,培養良好的品格,除了關心他們的健康外,一切都可以放手,因為他們的路,還是得他們自己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