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報導】大陸農業界近來喊出要訂定國際農業標準,讓大陸變成全球最大的綠色與安全食品生產與交易市場,並頻頻向台灣農民招手,兩岸正籌畫在大陸設立農業中關村(世界農業市場中心),以行銷為核心,發展新農業、新市場、新通路,把農業轉變為服務業。
海峽兩岸農業合作協會五月在北京召開會議後,決定加速推動兩岸農業合作事項,與天安農業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市昌平縣、河北省張家口市合作籌建農業中關村,主要項目包括展示農業高科技品種生產資訊、倉儲物流技術、電子化交易市場、新農業的推動與教育。
這個農業市場中心將設有管理、展示、交易與會議中心,展示各國與各地農業示範區與美食,也展示農業科技,如現代化菇類生產以及花卉與精油。
其他重要內容還有建立休閒與溫泉與營養健康中心、環境保護與生態(如蜜蜂生態)理念的推展、教育訓練中心,特別是新農業經紀人的培訓。
面對大陸希望引進台灣農業技術,不少人擔心台灣競爭力流失,台灣農業行銷專家、農業產業標準化小組執行秘書黃紹彭表示,「就算沒有台灣的農業技術,大陸農業也可走向世界最大的綠色與安全食品的工廠與市場。」
他指出,台灣必須清楚認知幾件事情,首先是大陸新一代的農業人才,大部分都經歷過完整的國內外培訓並回歸到農業系統中,許多博士級人員完成二到三年的國外博士後研究,在農業行政或農業研究單位擔任主官或副主官,他們年齡都在四十歲左右,手中握有充裕經費。
其次,大陸老一代的農業人才退而沒有休,正在傳承經驗,加上中國與國際聯繫的管道暢通,國際種苗與種源公司,不斷與大陸合作開發大陸市場。
他說,台灣的農業優勢正因為農業政策的封閉而逐漸流失,台灣農民賺大陸錢的機會也正在流失。不過,台灣農業現在還是有很好的機會,可以透過兩岸協商,依國際規範保障台灣農民的品種智慧財產權。
黃紹彭說,台灣的農業優勢並不是絕對的,當我們還有優勢的時候,必須積極卡位,「攻擊才是最佳的防守」,台灣可利用地理與高山的氣候優勢,爭取與國際或大陸合作,同時利用兩岸語言文化、飲食與生活習慣相近的優勢,使台灣成為大陸最重要的植物、畜牧、養殖種苗來源。
他建議,現階段急待推動的工作包括,成立民間兩岸農業合作組織,規範合作條件與方式;建立兩岸共同農業標準與認證;建立兩岸共同農產品市場,進行有序的交易,保障兩岸農民利益;建立兩岸農業種苗、種源等交易市場,並透過市場機制,保障新品種的智慧財產權;協助大陸建立農業管理與物流倉儲機能,從長遠看,也是保障台灣利益的重要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