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報紙的教育版,有兩則新聞並陳,一是五所技術學院八月改名科技大學,另一是指考報名人數再創新低。
在少子化下,廣設大學政策出現後遺症,一些學校招不到滿額,各界要求教育部建立退場機制聲四起,但還是無節制的讓專科「改名」技術學院、技術學院「改名」大學,真讓人憂慮。
雖然改名學校強調責任更重大,會提升軟硬體、鼓勵教師進修、增聘優質師資,教育部官員也指出,「改名」有一定的法定程序,審查符合條件,並經委員投票通過,而且對改名學校,教育部也會追蹤考核。
但不可諱言,「改名」仍有些情況令人質疑學校是怎麼通過審查及追蹤考核的?
首先,「轉大人」有一定的過程,可是例如一些「師範學校」,軟硬體未見有多大改善,卻似坐直升機般,沒幾年從師範專科學校、師範學院,升格教育大學;有些名不見經傳的私立專科學校,也是沒幾年改名技術學院、大學或科技大學,如此快速「改名」升格,啟人疑竇。
其次,據了解有些學校對辦學績效有自知之明,想「改名」非易事,只得想盡辦法,以公關取勝,甚至延聘公立學校具知名度的退休教授、副教授,以通過評鑑、審查,待「改名」通過後則不續聘,大量聘講師級教師,減輕人事費及支出,為何追蹤考核未查明要求改善?
教育是百年大計,「改名」大學或科技大學,尤其在少子化的現實下,應是很慎重的事,而且應該盡速研擬招生不足學校退場機制,而非只是一味「改名」,否則只是在製造教育問題,而非解決問題。
竹科(竹縣竹北/文字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