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溪學衡】杜甫清明詩的憂思

林宜陵 |2010.06.10
4872觀看次
字級

「清明節」被歷史賦與介之推期望晉文公清明的忠君意義,並流傳下介之推忠君愛國的諫言詩:「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柳下做鬼終不見,強似伴君做諫臣。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復清明。」這樣一個關心國家的節日,對於關心社會民生「安得廣廈千萬間」的詩聖杜甫,更是深感憂慮。今觀杜甫〈清明二首〉所記載的憂思:

朝來新火起新煙,湖色春光淨客船。繡羽銜花他自得,紅顏騎竹我無緣。胡童結束還難有,楚女腰肢亦可憐。不見定王城舊處,長懷賈傅井依然。虛霑周舉為寒食,實藉君平賣卜錢。鐘鼎山林各天性,濁醪粗飯任吾年。



此身漂泊苦西東,右臂偏枯半耳聾。寂寂繫舟雙下淚,憂憂伏枕左書空。十年就鞠將雛遠,萬里鞦韆習俗同。旅雁上雲歸紫塞,家人鑽火用青楓。秦城樓閣煙花裡,漢主山河錦繡中。春去秋來洞庭闊,白蘋愁殺白頭翁。

杜甫〈清明二首〉詩中由「朝來新火起新煙」興起,乃對君臣為感念介之推的忠貞,因此禁火寒食,而後歷代皇帝將新火賜給忠臣的習俗深有所感(寒食禁火期過,當然就得取新火,照例皇帝會恩賜新火給臣子)。

因為杜甫對於當時的人們只知「繡羽銜花」、「紅顏騎竹」歡度清明節,全然淡忘此節為紀念忠臣之意很是感慨。因此以「不見定王城舊處,長懷賈傅井依然」興嘆孝子忠臣的風範和遺蹟之不存。

「虛霑周舉為寒食,實藉君平賣卜錢」,則說明《後漢書》記載周舉擔任太原刺史時,將原本長達一月寒食活動革除(因寒食影響百姓身體健康),但自己虛沾了周處的恩惠,此處除自況貧困連舉火炊食也無著外,更表達處在藩鎮割據的唐代長沙,人們早已不知忠君為何義。更因此藉自喻為隱士嚴君平(《後漢書》),賣卜於成都,不願為官,稍或能忘懷這樣窮途末路的憂慮。

當然杜甫也悟出「鐘鼎山林各天性,濁醪粗飯任吾年。」他覺得任官於朝廷與隱居山林,各自有志,而決定的主因,全在這個時代忠誠之心是否被肯定。杜甫或以此兩句來自寬自解,卻更點出人們為何淡忘清明節紀念忠臣的意義,全因忠臣根本不得重用啊!

「此身漂泊苦西東,右臂偏枯半耳聾。寂寂繫舟雙下淚,憂憂伏枕左書空。」此四句深切記載杜甫漂泊不定的仕宦生涯,以至年老徒可垂淚。縱然也應和唐代帝王所喜好的清明「就鞠」戲樂;縱然人們過清明的習俗,例如盪鞦韆也仍是相同的;但是自己一片忠誠之心,終至換來家人連年的漂泊,連買薪火的錢都沒有。

深深憂心朝廷繼續忽視忠諫之臣,如果忠臣都飲恨隱居,那大唐山河終將如鏡花水月。杜甫最後以「春去秋來洞庭闊,白蘋愁殺白頭翁」,表達他沉重的窮愁無奈和家國哀思。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