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在什麼場合,「故鄉」的話題永遠都能引起共鳴 前輩作家王鼎鈞先生說了這麼一句讓人再三回味的話:「啊,故鄉,故鄉是什麼,所有的故鄉都從異鄉演變而來,故鄉是祖先流浪的最後一站!」
好個「故鄉是祖先流浪的最後一站」!有太多的人,覺得自己是浮萍、是失根的蘭花,覺得遠離了原生地方、那個出生成長、與家人共同歡笑流淚的親愛故土,他們眼神永遠落在那個悲傷卻甜蜜的地點──故土的方向,因為內心深處總覺得自己一生都在流浪。所以王維要說「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並且問人家「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而當初猶太人被迫流落到世界各地,哪裡才是他們的故鄉呢?這個原來被稱為希伯來人、居住在阿拉伯半島的群體,在大環境與命運的播弄下,他們沒有機會也不會有那個心情去問「寒梅著花未」的。在全世界各個角落努力活下去的猶太人,成了眼光精準的商人和手藝最能巧的工匠,他們在哪裡發光發熱,哪裡就是他們的故鄉,「故鄉」對他們來說,不就是「祖先流浪的最後一站嗎」?
有個中年華人,在一九七五年離開越南移民澳洲,問他:「所以是越南人囉」?他沒有正面回答問話,只是淡淡的笑了,笑容有種歷盡滄桑後的豁然,說他的家族是「流浪家族」。一九四九年因為戰爭之故,他的父祖輩從故鄉海南島移民越南從頭做起,一九五四越南內戰又從北越逃到南越。辛苦掙了大片的家業後,命運又給了他們最大的考驗──一九七五年他不得不含淚拋下堅守家園的雙親,離開他的「家鄉」越南來到澳洲當一名難民,如今他的第二代、第三代都在澳洲落地生根了,海南、越南、澳洲,何處才是他的「故鄉」?
如果澳洲是他流浪的最後一站,那麼他的後代當然只認澳洲為故鄉了!而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