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與咫呎】端午與屈原

鄭明娳 |2010.06.09
734觀看次
字級


端午節的由來,歷來說法不一。據學者聞一多考證,並列舉百餘條古籍記載及專家考古證據,端午起源於中國古代南方吳越民族舉行圖騰祭祀的節日,比屈原更早。後來民間也有紀念伍子胥或曹娥等等。但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的作品,廣泛深植人心,因此,紀念屈原之說逐漸成為傳說主流,在民俗文化領域裡,人民已經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包粽子等,都和紀念屈原聯繫在一起。也因屈原的關係,端午節又被稱為「詩人節」。

屈原是戰國時期的楚國貴族,明於治亂、嫻於辭令,早年深得楚懷王信任,是楚國內政外交的核心人物。屈原受懷王器重時,主張舉賢任能、富國強兵、聯齊抗秦。可惜保守派反對他,不斷在懷王面前譭謗,懷王終於輕信讒言,放逐屈原。楚國與秦國結盟的結果,懷王被秦俘虜三年,客死于秦。頃襄王即位,竟然繼續親秦,再度放逐屈原。屈原不忍看到國家滅亡,自沉於汨羅江,以死殉國,時為五月初五。後人無不尊敬,宋朝時追封屈原為忠烈公,把五月初五定為端午節,表示對屈原品德操守的尊敬。

屈原本來就是楚國的貴族,並不需要再追求什麼功名富貴,他以王室自居把楚國和自己的命運結合一起;也就是,他活著是為了讓楚國生存而強壯,楚國走向孱弱,他就焦慮不堪,楚國滅亡,他就活不下去,只能和國家一起生死。他的自溺,絕非為個人的不平和悲憤,這是屈原最令人尊敬的地方,所以司馬遷尊崇他的人格說:「雖與日月爭光可也」!

端午紀念屈原,不只表現華夏民族對愛國志士永恆的尊敬,更滲透著中華民族淵遠流長的愛國主義情懷之生生不息。屈原已經成為中華文化上知識分子愛國/受難的象徵。

從孔子、孟子開始,就教育讀書人終其一生之力要追求「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理想。然而,翻閱歷史,當昏君亂臣誤國害民時,總是有雞鳴不已於風雨的忠臣策士出來力挽狂瀾。每當國家危急存亡之秋時,總是有仁人志士挺身而出,拋頭顱灑熱血救亡圖存。而令人氣結的是,昏君總是被小人包圍,忠臣經常被排擠誣陷。中國知識分子自屈原以身殉國以來,多少文人墨客,悲悼屈原,其實,在疼惜之外,更多的感同身受,傷屈原亦自傷也!

屈原的愛國情操,成為後代士大夫的典範。很難想像,缺乏這種情操的民族,要如何繼亡絕存 ?中華民族五千年來,就是靠著這些孤臣孽子,犧牲性命,維護民族大義、使得國家元氣能長存不墜,這就是文天祥說的「天地有正氣」,賦予在這些仁人志士身上。

不錯,讀屈原的資料、讀屈原的詩歌,不分國籍不分種族,只要是人,就會感動莫名、敬佩無限!

(本專欄隔周三刊出)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