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昀的《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中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有個陳姓書生借寓寺廟讀書,時值溽夏,天氣悶熱,陳生在自己的小房間裡簡直無法入睡,於是,他赤膊袒胸,睡到大殿外的走廊上,這樣就涼爽、舒適多了,於是昏昏入睡。
但夢中見神靈嚴厲呵責自己,心裡很不服,辯解說:「我只不過是睡在走廊而已,而那些挑擔賣東西的先我之前就睡在了大殿裡!您不責怪他們,反而認為我不敬!」神靈說:「他們可以,你不可以!你是讀書人,難道你不知禮嗎!」
紀昀這樣評價:「故君子之于世也,可隨俗者隨,不必苟異;不可隨俗者不隨,亦不苟同!」
是啊,人世間形形色色的罪惡無窮數,難道有人作俑在先,我們就可以隨惡於後?
歷來人們說《春秋》責備賢者」,但這「求全責備」卻不是「吹毛求疵」,而是勉勵督促,厚望深恩啊!至於沒有被「求全責備」的那些人,對於他們的輕微過失,也不是放棄、姑息或縱容,而是不忍,是寬恕!
君子應當甘於擔當世人的楷模!怎能和不如自己的人、不良的社會現象相比照,來尋找安逸享受、降低修養的藉口呢?一旦內心陷入了這樣的魔障,豈不將逐漸墮入「同流合汙」的深淵?
修養內心,應向上看,而切忌向下看。如此,方能斬斷不平、憤懣之根,而不懈、不自滿,「吾將上下而求索」,雖「簞食、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 」,吾甘之如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