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張雅雯台北報導】肺癌高居國人十大死因之首,雖然目前對無法開刀、且有上皮細胞受體(EGFR)突變的患者,可施以標靶藥物治療,但是平均九個月後就會出現抗藥性,目前有新一代標靶藥正進行臨床試驗,台灣也參與其中,初步觀察能使五成的抗藥性患者延長存活,未來可望成為治療肺癌的新希望。
台大醫學院院長暨中央研究院院士楊泮池表示,不論是已經上市或研發中的肺癌標靶藥物,最適用於有EGFR突變的肺腺癌患者,讓藥物阻斷癌細胞的活化路徑,此突變發生在華人的機率又比西方人高,因此新一代的標靶藥在全球進行的大規模LUL-Lung系列臨床試驗,台灣也深入參與。
其中一項LUL-Lung2的第二期試驗,全球收案一百二十人、台灣就有一百零四人,研究成果將在四日起舉行的美國癌症醫學會年會公布,評估對帶有EGFR突變的肺腺癌患者,進行第一線治療或化療之後使用,可延緩惡化十四個月、存活期延長兩年;台灣另外還參與Lung1、Lung5兩項第三期試驗,則是探討作為最後線治療的成效,試驗結果雖尚未出爐,但已看到對抗藥性患者有成效。
楊泮池指出,臨床上診斷出肺腺癌的患者,約七成是肺癌三、四期患者,無法開刀的情形下,若檢測有EGFR突變,使用標靶藥治療的成效可達八成,不過之後無可避免出現抗藥性:除了部分原因不明,已知有五成患者是因細胞受體的結構體出現新突變,如同鑰匙鬆脫了,導致無法阻斷癌細胞活化的機制;兩成是因癌細胞透過另一條通道再度活化。
楊泮池表示,新一代的標靶藥物就是增強與EGFR與藥物之間「鎖住」的強度,避免產生新突變,對於這類抗藥性患者來說,的確是延長存活的新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