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推動電子發票,研擬消費者用內含晶片的支付工具,如悠遊卡或i-cash刷一下,不需蒐集紙本發票,政府會自動幫消費者對獎。
據媒體報導,每年統一發票印製七十億張,推動電子發票,每年最高可省下一千兩百億元,也有節能減碳功能;從這點來看,電子發票是值得期待,也符合「無紙化」的時代潮流。
但一項新措施的實施,當然是問題一堆。首先,悠遊卡只限於北市及鄰近縣市,並非全國普及;至於以手表、手機等內建晶片,或無線射頻辨識系統的工具,也不見得人人都有,至少弱勢民眾、老人就可能被排除,少了中獎機會,所以,推動電子發票須考量資訊能力、設備不足的人。
電子發票將與超商合作,收銀機必須有上傳資料功能,業者得修改系統,技術問題且不論,未來除了超商、大賣場、百貨公司,其他小型商店是否有能力修改,恐怕未必樂觀。
經費仰賴消費者「順手捐發票」的社福團體,擔心消費者無法「順手捐」,影響非常大。據政府規畫,民眾如果想將發票捐贈公益團體,只要告訴店員,店員就會將發票轉給相關公益團體;不過,除了收銀機必須有上傳資料功能,社福團體也必須有接收系統,小的社福團體恐怕也不易做到。
同理,有人要用發票向公司報帳,電子發票怎麼解決?如果也能透過公司的統一編號,將發票轉給公司,當然是最理想,但小型的公司行號、社福團體同樣面臨成本、設備等考量,未必能配合。
在「無紙化時代」全面來臨前,建議紙本發票與電子發票並存,循序漸進較為妥當,既能解決這些問題,也能減少一部分發票紙張的成本,達到部分節能減碳功能。
衛敏(北縣汐止/上班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