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中央研究院與東華大學研究團隊開發出質譜儀測量新技術,可精準量測被細胞吞噬的金屬與非金屬奈米粒子重量,更加了解治療藥物進入癌細胞的數量,領先全球為未來的癌症醫學點燃一盞明燈。研究論文,已刊載在德國化學學會發行的國際重要專業期刊《化學》期刊,引起學界重視。
這項研究由中研院基因體研究中心主任陳仲瑄、副主任陳鈴津及東華大學物理系助理教授彭文平等人合作完成。
陳仲瑄表示,藥物或檢測試劑等物質進入人體後,最想知道的是:真正進入到特定細胞裡面的量,到底有多少?
但是,目前必須把細胞檢體,先以攝氏近一萬度的高溫燃燒,把細胞中的化合物全都氣化掉,再量測留下的金屬,推算出鍍在金屬粒子上藥物或檢測試劑的含量。
相較下,他們開發的新型「細胞質譜儀」(CMS),是以超音波把細胞檢體震出來,再由質譜儀量出細胞及被細胞吞噬的奈米粒子的總重量。扣掉單一細胞及奈米粒子的重量後,即可得出奈米粒子上的藥物或檢測試劑重量。
陳仲瑄說,如果把細胞比擬為一個人,他吃下的食物當成藥物或檢測試劑,以前若要量出吃下的食物量,就得先把這個人燒成灰才行。他們的方法相對簡單,只要讓人跳上磅秤,再扣掉吃飯前的體重,就可精準量測出吃下的食物量。
陳仲瑄因此把細胞質譜儀形容為「細胞的體重計」,不管變胖、變瘦,一目了然。
這項細胞質譜儀測量新技術除了金屬之外,還可應用於量測奈米光觸媒、奈米碳管、奈米鑽石、病毒、膠束、微脂粒及人工聚合物等非金屬的奈米粒子,解答科學家的定量疑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