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報導】印度總統帕蒂爾,日前抵達九朝古都洛陽,訪問印度政府在國外捐建的第一座佛殿「白馬寺」,白馬寺佛殿的建築設計形式,是參考世界文化遺產印度桑吉佛教遺跡,並加以修改而成。在中印文化交流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帕蒂爾並出席了落成儀式。
白馬寺最初是為兩位印度高僧而建。史載,東漢永平七年,漢明帝劉莊因夜夢金人,遣使赴西域拜求佛法。公元六十七年,漢使及印度二高僧攝摩騰、竺法蘭以白馬馱載佛經、佛像抵洛,漢明帝躬親迎奉。公元六十八年,漢明帝敕令在洛陽雍門外建白馬寺,以銘記白馬馱經之功,兩位高僧亦在此翻譯出中國第一部佛經《四十二章經》,佛教也自此開始向中國全境、日本和東南亞等地傳播,白馬寺因此被視為中國佛教界的釋源和祖庭。
帕蒂爾在白馬寺主殿內焚香、獻花之後,來到白馬寺印度風格的佛殿前,參加佛殿落成儀式。全國政協副主席王志珍在致辭中說,中國和印度同為文明古國,兩國人民之間的友好源遠流長,並引用印度詩人泰戈爾的話稱「中國和印度是極老而極親愛的兄弟」。
帕蒂爾在致辭中說,從歷史的角度看,白馬寺獨一無二地象徵了印中文化的融合,她表示,印度風格佛殿是印度人民送給友好的中國人民的禮物,並希望佛殿能進一步促進當今和未來的印中民間交流。隨後,帕蒂爾和王志珍共同為印度風格佛殿的落成揭碑,碑上有帕蒂爾特別題獻的碑文:印度風格佛殿,來自印度的禮物,印中人民友誼的象徵。
洛陽之行結束後,帕蒂爾還將前往上海參觀世博會,在啟程赴上海前,帕蒂爾表示,希望印中關係和友誼可以達到一個新的里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