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粥鼓鳴時春樹曉;飯鐘響處午雲高。」齋堂外的「魚梆」和「雲板」,各有其意涵,魚梆代表精進不懈;雲板代表自在,所謂山高豈礙白雲飛,因此每當聽到魚梆聲響起,提醒著自己要精進修行;雲板聲響起時,就要仿效白雲的自在,把所有苦惱都釋放掉。
每當大陸參訪團或國外媒體來到佛光山,知客法師介紹到那棟可容納近四千人用餐、且一根梁柱也沒有的大齋堂││「雲居樓」時,來賓皆嘖嘖稱奇。隨著鐘板號令施打,全山大眾排班魚貫進入齋堂,閉目端坐靜候,等待糾察師定位,維那師帶領大眾唱念〈供養咒〉,行堂人員循序打起飯菜,待供養咒唱畢,三菜一湯已備妥在眾人面前。大眾一一端進菜、飯、湯,靜心細聲地享用著齋飯。
這樣從容自在的佛門飲食文化,常令參訪者驚訝行堂人員的訓練有素、用齋者的不疾不徐,從過堂與行堂的場面,即可看出佛門清規的神聖性、莊嚴性。
《金剛經》云:「爾時,釋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從現代的過堂,回溯印度佛教時期的托缽乞食,有其歷史傳承及正念修行的意義,佛弟子修習正命、出家人托缽行乞,過著少欲知足、專心修習的生活,甚至捨離世俗的家業、生產事業,經濟的販賣貿易,少事少擾,安心修道。
佛教東傳震旦後,因中土的民情風俗以及文化背景的差異,托缽乞食已不適行,於是演變成一套中國叢林寺院的生活規範,發展成自耕自食農禪式的修道生活。從各自乞食轉變為共同炊煮、集體「過堂用齋」,過堂代表著中國佛教的修道取食方式。
「齋」是清淨的意思,意指我們的身、口、意三業要能夠清淨。在中國,佛教為了培養慈悲心而提倡素食,「齋」因而衍生為「素食」之意。後來,便將吃飯的地方稱做「齋堂」,也稱為五觀堂。
所謂「五觀若存,千金易化;三心未了,滴水難消。」過堂正是砥礪修道人食的時候,具有不忘初衷,用功辦道之意。現代社會物質文明提升,導致一般人在飲食的方面,千般挑剔,萬般揀擇。每個國家、每個族群,都各有不同的飲食文化,然而佛門中的修道人學習三千威儀、八萬細行,「飲食」的方面,當然也有一番修行功夫。
過堂的「食」看似簡單,但在一碗飯、一缽菜、一瓢湯中,蘊義深遠。
每日用齋時,總有幾個人拿著湯桶、飯盆,為大眾添飯菜,這些倒茶水護持修道人之作務,稱為「行堂」。行堂者需如千手千眼觀音菩薩般,千處祈求千處應,在千人齋堂中穿梭著,一手持杓瓢而另一手拿桶盆;疾步為大眾盛飯菜,又要眼明手快;更不能有半點鍋碗瓢盆碰撞聲音,干擾大眾。
除了技術層面,用「心」更是行堂者重要的課題,謹慎地以一份供養心、恭敬心、包容心、耐煩心、感恩心來行堂,放下輕心慢心,成就大眾修行。
齋堂是選佛場、齋堂是道場、齋堂是殿堂……
這靜謐的氛圍,您體會了嗎?
這修道的契機,您感受了嗎?
看看佛門飲食的態度,看看行堂服務的態度,這是佛門的修行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