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文中,四位初學者對快樂的認知,您認同嗎?從踏青賞花、歌舞饗宴到財豐服美、男歡女愛,這些眼睛向外看到的東西,真的就是所謂的快樂嗎?
如果快樂的感受一閃即逝,只留下更多的空虛,那帶來空虛的東西還能叫快樂嗎?您快樂嗎?您對快樂的定義是什麼呢?
曾經看過一份針對「快樂」所進行的全球性調查顯示,丹麥、瑞士等歐洲五國都在前十名,美國在第二十三名,可惜,我不記得這是多久前的調查,如果今年重做一次調查,想必結果可能不一樣吧!
這份由英國萊斯特大學社會心理學家懷特提出,號稱全球第一張「世界快樂地圖」,是以全球一百七十八個國家、八萬多名受訪者為調查對象,依據健康、財富和教育程度等因素,來決定是否快樂。荷蘭一位教授甚至還推算出「快樂時光」排行榜,列舉各國民眾一生中快樂時間的長短,其中,瑞士人民的快樂時光達六十三點九年,笑傲全球。
非常佩服提出「世界快樂地圖」和「快樂時光」研究者的勇氣與構思,因為「快樂」這個神出鬼沒、變化不斷的名詞,在我的理解裡,不能片面由外在因素決定。
很簡單的假設一個問題,如果您完成博士學位,健康也一百分,而且擁有上億美金的財富,這樣您就得到快樂了嗎?健康、財富,這些當然是決定快樂的因素,但都屬於外在的因素,千萬不要忽略了,快樂這個內心的感受,也有來自內在的成分。
就以最近深圳富士康工業園區的事件來看,跳樓者多數年輕健康、學業完成、收入不差,為什麼選擇放棄生命?因為缺少了快樂的內在因素。什麼是內在因素?以一個有信仰的人來說,不難理解。
佛教徒通過解行並重的修持,達到解脫自在或往生淨土;基督教徒希望清淨的靈魂上升天堂。因為有淨土、天堂為目標,所以忍苦忍難都甘之如飴,甚至就算還沒到達目標,但只要靠近一點都覺得快樂。這種快樂的感受不是因為目標完成,而是因為擁有目標。
當然,佛陀教導我們的是究竟快樂之道酖酖淨化內心,圓滿覺悟。各位福報佛學院的讀者們,我相信您是快樂的,因為我們都擁有一個終極目標,讓我們在菩薩道上共勉,大步向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