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曾有基層教師投書媒體,表示過去學校教育即有安排環境課題,新制將加重授課負擔,也有資源錯置浪費之虞;但王順美則認為,《環教法》的執行,著重在既有資源的整合,「如配合教育部的課綱,再納入厚植環境議題的素材。」也包括最重要的品質控管,如環境教育學會,就會協助學校老師進行進修、課程規畫審定的工作,確保環境教育能達到預期的成效。
「環境教育可做為一個引導性的起步,促進綠色產業的生機。」王順美表示,環境教育資格的認證,可望創造更多就業機會,此外對光照、交通工具等科技研發教育體系而言,若能有更多人才受啟發而投入「綠領工作」,對地球環境的永續發展而言更是意義非凡。
「環境教育的推動要因地制宜,而非所有學校都用同一個腳本」,教育部環保小組執行祕書張子超表示,為了讓課程更具彈性與空間,教育部計畫,將採取讓各校依自身學校地形特色與教師專長,來進行教學的模式,藉此讓環境教育教材可更加多樣化。
張子超表示,台灣地形多元且四面環海,也造就許多學校的地理特色不盡相同,有學校「依山」、也有學校「傍海」,因此環境教育的課程設計也應該因校而異,才能結合在地教學,避免淪於唱高調。
例如,綠林環繞的學校就可以著重在山林環境的認識與土石流的因應之道;鄰近溪川的學校則可多著墨於河川生態的了解與溪流生物保育,各校可以走出自己的教學特色。
張子超強調,環境教育是要與日常生活相結合,而不是紙上談兵,從最簡單的資源回收與垃圾分類,到影響深遠的全球暖化、氣候變遷都可以納進環境教育的面向中,目前教育部已開始著手,與學者專家研議環境教育的重要主題,計畫將天災、節能等議題也納入教育主軸中,希望課程安排可以循序漸進、由淺入深。
除了議題多元外,上課方式也可以很多樣化,他建議,每年四小時以上的環境教育課程,除了可納進平日課堂的融入教學、專題演說外,也可結合戶外教學、生態旅遊等方式,讓學生可以走出教室、以大自然為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