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生病總讓家長非常擔心,但是流鼻水就看耳鼻喉科、腳痛就看骨科的習慣,也適用在孩子身上嗎?台灣兒科醫學會指出,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建議,十八歲以下的兒少,不論症狀別為何,都應該看兒科,因為他們的身心仍處於發育階段,發病症狀與治療方式均異於成人,所以青少年就算長得再高大,仍不宜由家長自行判斷就醫的專科,最好以兒科作為就醫的選擇。
兒科醫學會理事長張美惠指出,對於發育階段的兒少來說,一方面症狀變化性大,有些看起來微不足道的小症狀,卻可能是嚴重疾病的前兆,如果只施以症狀緩解,可能延誤了黃金治療時間
;另一方面,兒少的心智尚未成熟,比如疼痛指數的分數,兒少可能因為忍受度較低、或是因過去就醫經驗較少而恐懼,所以容易誇大描述疼痛的感受度,也可能影響用藥的正確性。
雖然兒科中有部分貌似小大人的青少年,但多數兒科病患仍是年幼的孩子,無法自行詳述身體的不適,林口長庚兒童醫院院長林奏延表示,小孩子需要家長或照顧者提供體溫、腹瀉次數等臨床觀察數據,如果家長不知道該記錄什麼,可以善用兒科醫學會推行的「兒科就醫卡」作為範本,看診交給醫師,有助於兒科醫師正確診斷以便對症下藥。
林奏延指出,多數人進了診間會腦袋一片空白,尤其孩子生病時,更容易讓父母心慌意亂,養成使用「兒科就醫卡」的習慣,會比當場回想更精確,可以避免過度緊張而忘東忘西。
此外,如果孩子最近還有看過別的醫師,必須主動告知,以避免重複用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