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尖」這件事,根本無法以傳統世俗的標準來判定。分數高的未必厲害,成績優秀的,卻只能做制式化的工作,一流學府的畢業生未必堪用……即使擁有這些,卻遠遠比不上「創意」來得重要,神思敏捷、擁有創造力的人,遠遠勝過只懂得舉一反一、照本宣科的書呆子。
出了校門,踏進社會後,已經不用學歷與分數做為評量標準,而是「能力」。能力不可能單憑一張畢業證書就決定,它必定包括態度、人格等特質在內,我們稱這些是「內在智慧」,它的重要性遠超過外在智慧。任何一家甚具規模的公司,老闆不會以學歷高低作為職位高低的分配、升遷管道的依據、論功行賞的標準、分紅的門檻……這是事實。可是當我們在職場上失利,聯想到的依舊是學歷不夠,需要進修,若再不受重用,就繼續進修……唉,進修進修何時休?
日本有項研究調查指出,讀書考試所取得的「成功指數」,反而不如早睡早起、有吃早餐、常常運動等看似無用的習慣。
◎不可用金錢做為評斷優劣的條件。孩子的興趣最怕噓聲,最愛掌聲,逼著他一輩子做一件不喜歡的事,這樣的人即使賺到了錢,也會輸了人生。
◎孩子各有各的優點,或許你能接受,但要說出孩子好在哪裡便難了。這便是父母的功課:用你的第三隻眼觀察,明白孩子的好。
◎生活歷練是課本提供不來的,有一天,這些不凡的經驗,肯定可以化成優雅的智慧,在孩子人生中譜寫美好的方程式。
◎學習一事,其實不是要孩子學到什麼,而是學到「如何去學」,就如海綿,可以自由捏塑。頂尖者在我看來都似海綿,幻化無窮、創意無限,任何東西在他們手中全添得巧思。
◎分數決定「高下」,但興趣決定「天下」。每個人都有頂尖的能力與不入流的才華。但我們常用自己的非專項應對人生,這才是盲點,於是演成了事倍功半。明明很容易,卻做得很吃力;很想做好,卻做不好。
◎讓孩子學會堅持做喜歡的事,把自己發揮到最好。做自己會的事,而非別人要的事,並用本事贏得自己的位置,就有能力與機會掌握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