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統計,近十年來全台博士生劇增二點五倍,其中不乏獲外國知名大學博士學位的精英,卻在返台謀職時成為「流浪」博士,即便「卡位」成功,仍須負責招生、推廣等和專業無關的行政事務。
筆者不擬討論產生大量博士生或「流浪博士」的內在原因或外部後果,但願對高等教育師資供過於求的一個不正義現象,造成新科博士找不到教職的間接原因提出針砭。
這個現象是,大量公立大學教授退休後,在有月退俸下,以退休時的最高職等,到私立大學任教,領取第二份高薪。
有人稱這種領雙薪的教授為「教育肥貓」,這個字眼雖然非常不雅,卻反映了許多人的不滿。
筆者不願極端地抨擊這些教授,毋寧相信他們是以多年的經驗,在學術生命最成熟的階段,繼續嘉惠私校學子,這或許是私校學生之福。
然而,如果以此理由正當化他們可坐領兩份高收入,卻因為私立大學的員額被他們卡位,而剝奪了青年博士獲得助理教授職務,和發揮所長的機會,對比之下,確實會讓人覺得不正義。
年輕博士正值青壯年華,在研究階段所接受的訓練,通常會是該學科領域最先進的知識和技術,花數年心血完成的博士論文,通常也代表可能創造一種新學科典範的契機,卻因大學教職飽和,而英雄無用武之地,這不但是博士人才的浪費,也是學生接受新知機會的剝奪,更是國家總體科研動能的流失。
最讓人無法接受的是,據普遍的經驗及觀察,在私立大學領雙薪的資深教授,有不少人已無心學術研究,教學也顯得意興闌珊,與年輕大學生的思維模式距離甚遠;而在系務或校務行政上,又常因自己的資歷威望,迴避擔負繁重責任,卻在重要政策中,以私心干擾或主導決策,朝自己有利的方向發展。
如果已屆樂齡,應該怡養天年的資深教授,還要戀棧雙薪,又無心研究、教學和服務,卻卡掉年輕博士的前程和生計,這樣離譜的現象,知識份子怎麼還能忍受?
周平(嘉縣大林/南華大學應用社會學系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