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陣子,某些新竹園區的電子業高層,對媒體大吐苦水,說現在的員工是「慣寶寶」,抗壓性低,只要求錢多事少離家近,並抱怨學校沒把學生教好,畢業生來到公司,不能直接上工,還得投資經費訓練。
這引發輿論譁然,有網友在PTT斥責,直指企業主才是被慣壞的「慣老闆」,也有教授抱不平,認為兩代台灣人的職場環境不同,一代不如一代觀念是錯誤的迷思,更認為,高等教育只能進行基礎教育與研究發展,不是替企業培訓人才的訓練班。
遺憾的是,政府沒聽到人民的批判聲,只聽到企業主抱怨聲。
為什麼這麼說?因為,教育部規畫「學士後第二專長學位班」(四加一專案),讓大學畢業生透過一年的專業實務訓練,可獲第二專長學士學位,如果相關內容敲定,最快九月試辦。
教育部技職司長林騰蛟表示,將會依據產業需求規畫,屬於訂單式的人才培育,上課地點會在學校,也可能在企業,希望讓畢業生有跨領域的第二專長。

筆者以為萬萬不可,因為這種作法除了引發降低失業率(昨天國防部也宣布大學畢業生可提前入伍,教人不得不懷疑),及為學生源不夠的大學解套質疑,筆者也好奇,這種訂單式的人才培育計畫,是由學生付費,還是需要人才的企業埋單?
如果是前者,豈不是增加大學畢業生的壓力,畢竟以台灣人的一窩蜂心態,肯定有一堆大學開課,學生為了不要輸在起跑點,若考不上研究所、找不到工作,會往第二專長班擠,屆時若造成台灣大學生普遍「四加一」,且都有雙學位,薪水卻還是兩萬多元的荒謬現象,誰要為政策負責?
而且,就業導向的雙學位,對辛苦讀完正規大學雙學位的學生,更是情何以堪?這還不算如果修讀費用由學生支付,等於是國家與求職者,替企業吸收了原本該由企業投資的人力訓練費用,也就是,「四加一專案」是替不肯投資人才培訓的慣老闆,量身打造的專案,這種表面似幫助大學畢業生,其實是變相補貼企業降低營運成本。
難怪有網友說,台灣的企業主只要抱怨兩句,政府馬上出面,解決所有營運問題,即便是把營運成本外部化,轉嫁給國家社會,也絲毫不猶豫。
其實,教育部早就辦過第二專長學位班,那就是造成流浪教師氾濫的師資班,教育部連這個問題都還沒解決,又要大搞「四加一」,萬一人人都修第二學位班,形同學歷軍備競賽(大家都有的學歷,等於沒有),造成年輕勞動力時間與成本的浪費,及國家為了幫大學開設課程,所投入的補貼等資源耗費,又由誰來埋單?
王謙仁(台北市/研究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