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日前報導,有些名醫看診人數每次動輒上百人,一年逾數萬,造成看診量超多、工作超時、病患看診超短的「三超現象」,其實,何止醫院有名醫現象,在教育界亦有「名師」、「名校」狀況。
最近各國中小學新生入學招生作業結束,各校開始定班級數、教師缺額等,幾位家長在登記入學前跑來問我:「老師,你們學校有沒有那個老師比較會教」、「老師,可不可以指定讓誰教」?我回答:「我們學校每個老師都很認真,沒有名師,但有良師。」
報紙日前曾刊載,台北市有家長為了讓孩子擠進明星學校,願意每年花二十萬元「租戶籍」;也有不少家長為了把孩子送進名師、名校,而送禮送紅包。但究竟什麼是名師、良師?家長要的是什麼?現今依舊有家長抱著「不打不成器」觀念,認為「這位老師是以打出名的,是名師」,而默默耕耘,以愛和關懷,一步一腳印陪著「憨雞」慢啼的老師,無法在短時間內看到成效,就被認為是「不會教」。
在《沒有資優班》一書中,作者提及每個人的受教權、受教機會、受教起跑點都一樣,沒有好班、好校,也沒有壞班、壞校;芬蘭教師部長得知台灣有教師評鑑,疑惑地表示:「為什麼要評鑑,老師不都應該是好老師,這不是最基本的職業道德嗎?」
以這樣的觀點來看,如果不能讓每個老師都是好老師,讓每所學校都是好學校,是師培機構和教育制度的缺失。
林彥佑(高縣林園/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