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直擊中南部山區的梅雨鋒面,所造成的損害竟然不比颱風低,不過是例行性的梅雨,台灣的山林大地已完全沒有承受的能力,如此接近崩解的生態環境,令人擔憂。
筆者兩周前曾到高雄六龜、寶來、甲仙一帶,目睹沿線公路與山壁仍然等待修復,當時筆者就和同行友人對即將到來的梅雨季憂心,回台北後尋找資訊,卻不見政府部門對八八風災重災區,有任何的預防性規畫,果然梅雨一來,又成了與世隔絕的孤島。
如果說,八八風災重創區的復建,無法在來年雨季前,就完成基本山坡防洪與公路修補工程,想要在極端氣候中完成復建,極有可能遙遙無期,重創區若也和南投神木、仁愛及新竹尖石鄉一樣,淪為每年雨季就被沖垮的脆弱地區,數以萬計的居民生計和生命財產安全,該如何保障?

台灣過去數十年放任山老鼠盜採砂石、盜伐林木,任意開放不該開發的山坡地,給民間人士進行商業開發等,嚴重破壞生態環境,遺憾的是,掌握國有土地及資源分配能力的政府單位,似乎沒有修補的決心,雖然宣示要推動節能減碳永續生存,卻怠慢改善生態環境的工程,實在令人不勝憂心。
四年前,世界經濟論壇公布「環境永續指數」,台灣與海地、科威特、伊拉克在一百四十六國並列倒數第二,僅贏過北韓。當數據發表後,政府機關強烈不滿,提出各種理由抗議,例如指稱台灣因沒加入聯合國等國際因素,使得許多評比項目沒有得分,才會大幅落後,甚至還質疑公布數據的時間不固定,及新加坡曾因評比太差而退出。
雖然主辦單位也承認評比有修正的空間,然而,如果從日前馬總統對台灣的節能減碳排名國際評比不升反減,馬上就說是評比引用錯誤數字,而對IMD的國際競爭力評比大幅提升,就異常開心,不提評比的疏失,很難不讓人聯想政府是選擇性地解讀。
如果,當環境永續指標排名出現時,政府就致力改善國土環境、水土保持,限制山坡地開發,也許八八風災不會重創那麼多地方,但我們所居住的土地已被蹂躪至此,官員們卻依然故我,尊經濟發展為大,把國土永續經營丟到腦後,僅在需要時才當作口號喊一喊,敷衍環保團體與輿論壓力。
看著梅雨重創去年八八風災的重災區,實在讓人揪心、難過,災區居民是我們的同胞,為何要過著三等公民的生活,朝夕擔憂雨季可能造成的破壞?
中島(台北市/環境研究者)